【寧靜·頌】味蕾的記憶(散文)
作為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時代同行,跨越了“三年困難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兩個不同時代,是經(jīng)歷過苦難生活的最后一代人,也是改革開放時期的第一代年輕人。
一、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味蕾
時光雖逝,記憶長存。
少年時代,一個無憂無慮的年代,一個純真而質(zhì)樸的年代。歲月并不那么靜好,貧窮與簡單并存,浪漫與無奈并存,笑容與淚水并存。我們的目光穿不透層層疊疊的大山,但我們可以看到生活的兩個面,可以看到遠(yuǎn)方的一圈光環(huán)。剛剛盛開的,被喚醒的,單純的味蕾總是在蠢蠢欲動,無法鎮(zhèn)定。
青年時代,一個成長與夢想的年代,一個讓人亢奮的年代。沒有攀比、虛榮和壓力,不斷跌倒,不斷爬起,不斷前行,堅強而執(zhí)著。見識過人間的聚散、悲喜,掌聲、鮮花。失敗與挫折,讓我們明白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生活大于遠(yuǎn)方。我們味蕾全開,愛上家鄉(xiāng)所有的食物,獲得了許多舌尖上的刺激和享受。
而現(xiàn)在,進入一個數(shù)字化、網(wǎng)絡(luò)化、全球化的信息時代,一個喧囂而復(fù)雜的時代。在人生的列車上,一轉(zhuǎn)眼,我們經(jīng)歷了擴大開放、建設(shè)小康社會、掃黑除惡、一帶一路、精準(zhǔn)扶貧……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然而,拐了一個彎,一半是輝煌,一半是暗淡。我們已年近花甲,背已駝,腰已彎,發(fā)已白,齒已落。容顏漸漸蒼老,行動漸漸遲緩。有的地位、個子、收入都不高,而血脂、血糖、血壓都偏高,想吃的不敢吃。有的已經(jīng)退休,孤獨、寂寞、病痛常常與之握手言歡,想吃的吃不下。有的正在退休的路上,心中依然是一束永不熄滅的火焰。舌尖上泛起的不僅僅是味道,更是一種孤獨,一種懷念。
二、一方野味,養(yǎng)一方眾生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野味養(yǎng)一方眾生。
仲春時節(jié),天氣回暖,萬物生長。幾天前,在昆明生活多年的女兒總是在微信上嘮叨:“爸爸,老家的龍爪菜、香椿、野蔥、小柴胡、灰灰菜……味道不錯,應(yīng)該可以采摘了吧?!逼拮映饲迕鞴?jié)給母親上墳之機,在云貴交界處的大山上采摘了幾斤龍爪菜、小柴胡,挖了幾斤野蔥,又在老家采摘幾斤香椿,通過順豐快遞寄到昆明。女兒說:“請幾個朋友來聚一聚,他們吃膩了山珍海味,就喜歡這些山茅野菜?!睕]想到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的女兒,唇齒間至今還惦記著家鄉(xiāng)這些野味。
時光在皺紋中流淌,人生百味,酸辣苦甜是一個必然過程。其實,大凡在農(nóng)村田野間長大的人,無論經(jīng)歷過多少人生的跌宕起伏,磕磕碰碰,都不會忘記那段生活困難時期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一些無奈與驚喜、辛酸與溫暖、感動與期待。
無論什么年代,食物比什么都金貴。特別是那個物資極為匱乏的時代,在天災(zāi)人禍的洗劫之下,神州大地一片赤貧。我們小孩子穿的是破衣爛衫,補丁衣褲。吃的是粗茶淡飯,蘿卜白菜。住的是茅草房、土坯房。玩的是捉蟋蟀,打角牌,滾鐵環(huán)。唱的是《王二小》《東方紅》《國際歌》。饑餓感每天都與我們?nèi)缬半S形,總是過著半饑半飽的日子。除有限的五谷雜糧之外,肉食更不常見,而野味卻吃的不少。
在記憶中,父親曾經(jīng)說過:“吃土,活土,死了也歸土。”大概意思是土可以生萬物,生前在土里刨食,死后仍歸于泥土。記得中文版的《圣經(jīng)》也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蔽覀兌际菑奶摕o到有,最終又歸于虛無。生命珍貴而脆弱,為了糊口,你必須汗流滿面,你必須臉朝黃土。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孩子從小就土生土長,離不開土,最單純,最老實,也是最任性,最野性的。天地之間、新舊之間、城鄉(xiāng)之間,樹與樹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是有縫隙的。我們就生長在縫隙之間,生長在父母沒有多少時間管控的縫隙之間。經(jīng)風(fēng)雨,見世面,在田野中生長,在山林里生長,向著陽光生長,向著不同的方向生長。雖然吃的是洋芋、蕎麥和粗糙的包谷面,甚至連能夠吃的食物都沒有,穿的是補丁摞補丁的破衣服,頭上戴一頂破軍帽,鞋底是厚厚的汽車輪胎,但我們從不悠閑,從不后退,從不放棄。沒有因貧窮而自卑,沒有因困難而憂傷,也沒有把自己禁錮在一個模子里。該放羊就放羊,該上學(xué)就上學(xué),比太陽起得早,在帶著泥土氣息的風(fēng)中奔跑。白天,放學(xué)之后就回家挑水、燒火做飯,去田間拔豆子、割蕎麥、割稻谷,去山上積肥、砍柴、揀菌子、追野兔、摘野果。夜晚,有枝可依的大樹,就有鳥巢,可以去掏鳥卵,偶爾也可以掏出一只蛤蟆或者一條蛇來,丟了魂魄。此外就是捉蟋蟀、玩游戲,聽長輩講民間故事、革命故事,十天半月,運氣好也跑十多里路去看看電影《閃閃的紅星》《英雄王二小》《從奴隸到將軍》,不僅沒有歸于塵土,還隨時可以弄出一點詩意來。
細(xì)雨江南,含蓄、空靈。烏蒙山區(qū)的夏至前后,沒有“魚戲蓮葉間”的詩意,佇立在蕭瑟的細(xì)雨中,讓人難以釋懷。但在神秘的高原秘境中,山巒起伏,溝壑縱橫。蟬鳴艷陽天,滿山青松翠柏,雨過天晴,蒼翠欲滴。依天地而歌,傍山水而行?!拔逶聴蠲芬褲M林,初疑一顆值千金。味勝河溯葡萄重,色比瀘南荔枝深?!薄敖巷L(fēng)景美如畫,不識楊梅是白丁?!薄拔逶聴蠲芬褲M林”,在宋人平可正詩中,這是廣東的楊梅,一粒粒晶瑩剔透,惹人眼目,如江南美女那多情的眼眸。宋代詩人陸游稱之為“驪珠”,明代詩人徐階譽它為“龍睛”,有人則冠之以“金丹”之名。
故鄉(xiāng)六月天,相思伴楊梅。
準(zhǔn)確地說,故鄉(xiāng)野楊梅成熟是六七月間。山坡上,轉(zhuǎn)角不一定遇到愛情,遇到幸福,遇到神仙,但一定會遇到楊梅,遇到菌子、地衣、羊奶子、救軍糧,遇到杜鵑花、映山紅、山茶花,還可能遇到蛇、野兔、野雞、野豬及狐貍等野生動物。
一叢叢紅綠相間的野生楊梅最具誘惑力,大概是因為小孩天生就有對酸味、甜味興趣盎然的味蕾,摘幾個放在嘴里,酸酸甜甜的。這里,漫山遍野都是楊梅樹,掛滿紅綠相間的楊梅,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摘一提籃?;丶襾碇?,母親就會把它洗干凈,用淡鹽水浸泡幾分鐘,撈出來晾干表面水分,然后放在一口銻鍋里,加上水,把干燥的褐煤放在灶里,點燃,讓它慢慢地熬制,等到水分全部蒸發(fā)以后,撈出楊梅核、殘渣,剩下濃濃的、黑亮的楊梅汁,我們都叫它楊梅醋。那個時候沒有廠家生產(chǎn)的香醋,母親把它用來作為豌豆涼粉、包谷涼粉或者米線面條的調(diào)料,回味悠長,吃一碗還想吃兩碗,比現(xiàn)在廠家生產(chǎn)的香醋還好吃??梢越∑㈤_胃、生津止渴,那滋味,一個字,爽!
楊梅的食用方法很多,另一種吃法是把熟透了的楊梅洗凈,加上清水和少許白糖,熬制一兩個小時即可食用,算是小孩子最喜歡的零食。還有一種吃法是泡酒,父親和幾個親友特別喜歡楊梅酒,親自到釀酒坊,買一個玻璃壇子,再買上一二十斤正宗的包谷酒,至少可以泡個十斤、八斤楊梅。一兩個月之后,透過玻璃壇,色澤鮮紅亮麗,給人一種感官的怡悅。揭開蓋子,緋紅絳紫,芳香醇厚,甘甜中有醇香,香辣里有濃烈。入口入腹,入心入腦。累了,幾個親友,一壇酒,大家蹲在墻角,準(zhǔn)備好笑聲,一個大土碗和幾支煙,你喝一口傳給我,我喝一口傳給你。喝到二麻二麻的時候,一個個神清氣爽,品一口美酒,抹一把胡子。在這個顛三倒四的塵世里,說一些顛三倒四的話,嘴里不斷地感嘆:“好——,好酒!好酒!”
飲一杯楊梅酒,足以醉倒流年。
不同的時節(jié),有不同的菌子。進入夏秋季節(jié),萬物生長,山上、田野各類珍稀動物、植物、微生物在這里潛滋暗長,繁衍生息。
這里很少有珍貴的松茸、雞樅,但有的是青頭菌、干巴菌、開荒菌、黃絲菌、羅鍋菌、羊肝菌、奶漿菌、一窩羊,等等。青頭菌,菌中謙謙君子。青白相間,拱土而出,松樹林里,灌木叢中,常見其身影,如一把碧綠的雨傘,又如一片青花碎瓷??梢猿词?、煮火鍋、曬干菌。用鹽水洗凈,撕成條狀,就下鍋煎炒。放點辣椒、花椒、蒜泥和食鹽,清甜可口,老少咸宜。干巴菌像牛的牙齒,帶一點點腥味。一窩羊呈喇叭形,杏黃色,常常是幾株、十幾株擠在一起,鮮美可口,營養(yǎng)豐富。不同的菌子,其烹飪方法、味道也各有千秋。
扛過了大饑荒時代的父親及長輩們對本地各種菌子都特別熟悉,那些是有毒的,那些是無毒的,那些好吃,那些不好吃,他們都可以稱為“專家”。父親說,菌子是有靈性的,那個地方好,它就在那個地方生長。今年在那里,明年也在那里。但也有搬家的,環(huán)境、氣候條件一變,它就搬走。揀菌子要有耐心,帶把鐮刀,悄悄的去,不能驚擾到它,要不然它會跑掉的。當(dāng)時,我有些將信將疑,卻又感覺有些道理。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窮”和“苦”總是與我們形影不離??可匠陨剑克运?。一到星期天,我就常常和村里幾個面龐黝黑,體質(zhì)瘦弱,雙手布滿老繭的伙伴們?nèi)ド搅謷?。帶上幾個提籃,一把鐮刀,一盒火柴,一點點鹽。那些年雨水較為均勻,樹上掛著晶瑩的水珠,地上的枯枝落葉也濕漉漉的。揀到一籃或半籃菌子之后,一個個變的灰頭土臉,本來就破爛的衣服被灌木叢撕扯成幾塊大大小小的布匹,在微風(fēng)中飄揚,露珠打濕的頭發(fā)也在空中隨風(fēng)飄逸。如果再加一截打狗棒,一個破碗,極像一個個小叫花子。
陽光從林間傾斜下來,清泉在咕咕地流淌,野花在悄悄地開放。鳥雀在樹上嘰嘰喳喳的,或低沉,或高亢,見人也說鳥話。也有的偶爾叫幾聲,在天空劃一條弧線,直沖向藍(lán)天白云。大自然的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那么自然,那么優(yōu)美,而我們與肚子的關(guān)系并不那么和諧。于是,大家搬幾塊石頭,搭建一個臨時的火塘,揀幾枝干柴,把菌子拿到山溝的清水里隨便洗一下,放在柴火上,燒熟,再抹上一點鹽,往嘴里一塞,鮮香細(xì)嫩,原汁原味。在舌尖、齒間的碰撞下,那種滋味慢慢地彌漫開來,慢慢地舒展,慢慢地蘇醒,至今依然讓人垂涎三尺,魂牽夢繞。
還沒來得及向秋天告?zhèn)€別,冬天就悄悄地來臨。那個年代的冬天不像現(xiàn)在這些年,說不定一個冬天沒有一場雨雪。那時,天空比現(xiàn)在更藍(lán)一些,更遼闊一些,森林、水草也更濕潤、豐茂一些。一個冬天幾場雨雪,雪凌很大,一場雪,一下就是幾天,十幾天,足有幾十公分厚度。太陽一出,積雪漸漸溶化,在荒草萋萋的山坳里,在太陽也很難找到的地方,那些潮濕的草叢間就露出一片片墨綠的地衣,形狀與木耳差不多,我們當(dāng)?shù)亟凶龅啬径?。在雪水的滋潤下,它們貼地而生,柔滑細(xì)膩。揀地衣不難,難的是不易清洗,里面會有很多的沙子、枯草。母親根本沒有多少時間清洗,跟小伙伴們?nèi)貋?,我常常肩?fù)著清洗地衣的責(zé)任。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清洗之后,母親把它和酸菜一起煎炒,放上一把蒜泥和干辣椒,再放上一把蔥花,瞬間色香味俱全,絕對是一道美味佳肴,與奢侈無關(guān),與得失無關(guān),與窮富無關(guān)。母親做的野味,在口感上既有川味的麻辣舒爽,又有黔菜的酸味的悠長,同時也有滇味的清爽香甜。品味的是地地道道的家鄉(xiāng)野味,感受到的是川滇黔不同時空的飲食文化,千山萬水。
出現(xiàn)在我們視野中和餐桌上的還有稻田里的黃鱔、泥鰍、小魚、螞蚱,等等?;ɑú莶?,蟲蟲鳥鳥都是菜,這些豐富多樣的原生態(tài)食材,很享用,也別具一番風(fēng)味。至于野豬、野狼,很兇猛,會傷人、吃人。只要聽到聲音,我們就被嚇個半死。野兔、野雞、蛇、狐貍、烏鴉、黃鼠狼、果子貍……這些野生動物也是美味佳肴,風(fēng)味獨特。記得在城里讀高中的時候,剛到家,也許是幾天沒有好好地吃上一頓飽飯,看到鍋里還有一個冷洋芋,拿起來就往嘴里塞,表弟說:“你一定餓了??欤ノ壹页燥?。”表弟家餐桌前坐滿了人,一口大鍋,正冒著誘人的清香味。表弟先給我一個碗飯,然后從鍋里撈了兩勺給我,不知道是什么肉,白白的,細(xì)嫩、潤滑,一股清香味?!澳忝刻熳x書,多吃點。這東西具有強壯神經(jīng)、延年益壽之功效,還可以增強腦細(xì)胞活力?!痹谖业淖穯栂?,表弟才告訴我這東東就是蛇肉。后來,不知怎么被母親知道了。母親說:“這些野生動物,包括兔子、野雞,有靈性,有仙根道種,不能捉,不能傷害,不能殺,更不能吃,連開車的司機在路上遇到都必須避讓的。吃了就會帶走人的性命、抽走人的靈魂?!北娚杂蟹鹦浴B犇赣H這么一講,之后,我連黃鱔、泥鰍、小魚、螞蚱、青蛙、田雞這些有生命的動物也不敢去捉,不敢去傷害,包括流浪犬。哪怕你瘦成一根筋,也必須抑制那些暗自生出的妄想,擰滅腸胃里膨脹的食欲。
“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人間百般滋味,古人歷來就有用食養(yǎng)來保健身體、治療疾病的傳統(tǒng),注重五味的調(diào)配及季節(jié)變化與食物的關(guān)系。女兒說:“現(xiàn)在城市菜市場超市的食材,很少有隨季節(jié)生長的食物,反季節(jié)食品較多,不敢吃?!辈徽f在大城市,就是小城市,甚至農(nóng)村集市的反季節(jié)蔬菜都不少,這些食物,有其形,而無其味。難怪清代詩人袁枚在其《隨園時單》里強調(diào)“不時不食。”
常言道:“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碑嫾覐埓笄дf:“吃是人生最高藝術(shù)?!爆F(xiàn)代社會,家鄉(xiāng)除了地道的天麻汽鍋雞、清燉鹽津烏骨雞、荷葉香辣魚、油糕稀豆粉、金絲蘋果、鎮(zhèn)雄酸湯豬腳、竹蟲蜂蛹之外,香椿、刺腦包、苦麻菜、蒲公英、薺菜、馬齒筧之類的野味同樣成了宴客、節(jié)慶和家常菜的座上賓。只是大江南北,各地的野味不同,口味也不同。山西人愛吃酸的,遼寧人、北京人、邢臺人、西雙版納人也喜歡吃酸的;廣東人喜歡吃甜的,無錫人、蘇州人也一樣嗜好甜食;四川人的麻婆豆腐、棒棒雞,要的是麻辣燙,湖南人也毫不遜色;長沙的萵筍、冬瓜、蘿卜、筧菜都得放在一個壇子里去,讓它慢慢變臭。各地的制作方式、味道、歷史略有不同,比如北京王致和臭豆腐,從清代康熙年間一直吃到現(xiàn)在,連慈禧老太也特別喜歡這一口。
三、天地之間,人如鳥蟲
人活天地間。過去,自然是汗滴禾下土,是一碗野菜,一潭清泉,是艱苦的歲月,苦澀而鮮美。現(xiàn)在,自然是一椅,一扇,一桌。一壺茶,一杯酒,一本書。是清淡的時光,悠然而自在。
以鳥蟲為伴,增性情;以草木為鄰,有愜意;以松竹為友,添雅興;以書籍為伍,棄煩擾。饑食野味、渴飲甘露……從生到死,山水,清風(fēng),明月,陽光,亦是芬芳的人生,禪意的人生。
彈指一揮間,四十多年過去,撿起一些光陰的碎片,陽光切下的,叫蒼茫。流水沖逝的,叫苦難。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耳?!疤烀?,就是順從自然?!绊樁?,或許是一種無奈,或許是一種平淡,或許是一種豁達(dá)。在人生的舞臺上轉(zhuǎn)了一圈,一生為食而勞,為理而爭,為情而困。視覺、聽覺、觸覺和走動能力同時減退,而味覺依舊。野味,似乎鏈接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隨便用手機點個外賣,京東上、抖音上買一盒美食,或上街走進一個豪華的餐廳或燒烤店,怎么也找不到從前的那種滋味。
然而,我一直不敢去注視故鄉(xiāng)的那一片田野,走進那一片山林。人類的祖先一開始就是吃素的,我怕前行路途中的某個拐彎處發(fā)現(xiàn)那些不同尋常的野味,觸摸到它們的邊緣,無法抑制自己的渴求,驚動味蕾之神。天地之間,人如草木,人如鳥蟲??缮蓽?,可榮可枯。消亡與新生,自有它潛在的交接。
自古以來,大道至簡。去掉多余的元素,這片土地原本就是這些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的,而我們呢,其實是土地的另一部分。它們可以有權(quán)力和從前一樣,享受陽光和雨露,自由地生長在故鄉(xiāng)的原野、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