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泥巴的味道(散文)
?
家在農(nóng)村,最熟悉泥巴的味道,因為,我們從小沒少和泥巴打交道。天陰下雨天,夏天赤著腳,走在泥濘的房前屋后,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小孩子調(diào)皮,有立在原地“和稀泥”。冬天,一雙淺領(lǐng)膠鞋,補了又補,還是滲水,我們穿著它在泥地里艱難地行走,因雨雪天氣時間久了,泥地一套多深,膠鞋邊圈滿了爛泥,抬腳特沉重。走過泥巴的歲月,已經(jīng)遙遠。
泥巴的味道厚重,它凝聚了先民的汗水和悠遠的歷史。在這塊土地上,世代辛耘苦耕,種五谷,植桑麻,漁獵,自給自足,得以繁衍生息,薪火相傳,承繼文明。他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風(fēng)雨滄桑。
鄉(xiāng)下人只有把腳插進泥巴中才覺踏實。農(nóng)民種田為生,天天與土地打交道。一年四季,耘土播種鋤草收割,靠勤勞致富。他們不怕臟,不怕苦和累,聞著泥土的氣息就覺親切。夏季栽秧,他們赤著腳,泡在水里,腿上沾滿了泥巴,兩手點插秧苗。腳板底被泥巴侵蝕和渾水浸泡,起水泡,起褶皺,風(fēng)干后就會層層脫落。手指甲,被泥巴磨平滲血,起膿皰,疼痛難忍。他們還要經(jīng)受烈日炙烤,風(fēng)雨襲擊??蔀榱松?,他們無法逃避。
泥土上的活兒從來不輕松。農(nóng)田播種前要精耕細作,以前都是靠牛拉犁拖耙。每一塊土地都要深翻,然后,用鐵耙耙碎拖平。種田講究大,會做田的,家里的田塊整得平,一墑一墑,整齊得很,溝溝道道,一目了然。精耕細作,莊稼就旺盛,收入自然多。泥巴地上不知流了農(nóng)民多少汗水。
泥巴有黃和白之分別。黃泥巴屬于貧瘠類的土壤,黏性大,不怎么適宜長莊稼,施肥可以改變土壤習(xí)性,黃土地適宜種樹、植林。白土地細熟,土質(zhì)松軟,摸上去滑膩膩的,屬于肥沃型的,適宜作物生長,而且,地下蓄水能力強,植物根系易伸展。
鄉(xiāng)下都是土路,若騎自行車半道上逢下雨,就和泥巴杠上了。地面黃土一濕,特別黏,粘鞋,粘車輪胎,不一會兒,車蓋瓦就塞滿了泥巴,即便推著走,也不行,只好肩扛,車享人福。這一路上,你會怨天公造孽。
泥巴,在我們眼里是個好東西。曾經(jīng),用它做過泥手槍,放在院中曬,放到鍋底燒,干了就結(jié)實了。曾經(jīng),用它捏過小人,豬牛羊狗雞,不是很像,但它們是我們的藝術(shù)品。曾經(jīng),頑皮的孩子用泥巴干仗,弄得渾身污濁不堪。孩子一天到晚在泥地上,常常塵土滿身。
小時候,下雨天,不能去外面玩,我們就從外面搬來泥巴,在家里甩“響炮”。泥巴做成平底碗,底特別薄,用清水抹平,然后,手掌著泥碗,使勁往地上摔,“啪”地一聲,就像放炮,平底炸得泥漿四濺。孩子們在一起,樂此不疲。屋子里充滿了歡笑聲。
過去的房子,泥巴墻,茅草頂。泥巴墻,用的是黃土涮稻草,用泥叉一截一截叉,這叫叉墻。過去蓋房子,請的是泥瓦匠,無磚無瓦,用的是泥和草。蓋房子很麻煩,和泥叉墻。山墻用土基,土基全用泥巴脫成,曬干才能用。屋笆用的也是泥加麥芒泥平的,一塊一塊的,鋪在屋椽子上,再覆草。屋梁用木頭,屋椽用竹竿,稻草、茅草、麥秸覆蓋,條件好的,用茴草,堅硬耐風(fēng)雨。
泥巴墻會被雨淋,時間一長,斑駁陸離,像蜂窩。茅草頂經(jīng)風(fēng)吹雨打,漏洞百出,一到大雨天,屋內(nèi)到處漏雨,鍋碗瓢盆齊上陣,“叮叮當(dāng)當(dāng)”響不停。茅草屋也有它的好處,冬暖夏涼。
久別故鄉(xiāng)的人,因思念之深而眷念故鄉(xiāng)的泥土。唯有抓把泥土,味其味,才覺實在。土地是莊稼的溫床,莊稼在四季中茁壯,長出碩果。土地是樸素的,莊稼是樸實的,農(nóng)民是淳樸的。
蓮,出淤泥而不染,為世人稱道。究其實,若沒有底下肥沃的污泥,哪有碩而頎的碧葉,“香遠益清”的荷花?失去土壤,植物生長就如同無本之木空中樓閣。
如今,水泥路代替了鄉(xiāng)村土路。不過,農(nóng)民永遠不會離開泥巴地,因為,水泥地上種不出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