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漫談“自覺”(隨筆)
前段時間,由于天氣寒冷,我沒有注意做好保暖得了感冒,主要癥狀是輕微咳嗽。要是在往年,我可能不那么慎重其事,而經(jīng)過去年以來新冠疫情的“洗禮”,我不禁有了更多的“自覺”。雖然本地已長時間沒有了新冠病例,我近期也沒有與外地人員互動往來,因此,這咳嗽十拿九穩(wěn)是感冒癥狀而不是新冠癥狀,但我還是不與往常那般若無其事,而是做到:及時服用家中常備感冒藥、止咳藥,盡量避免參加人員聚集,與人接觸必戴口罩等等。因為我意識到,雖然是感冒,但或許也會通過呼吸傳染他人,而那段時間,國內(nèi)新冠疫情又在局部地區(qū)“發(fā)作”,各地處于防疫的重要關(guān)頭,有點人人自危之感,如果把普通感冒傳染他人,同樣會給病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必要的緊張和麻煩。因此,只有不把“病”傳給他人,才是自己最應(yīng)該盡的責任——不傳染給家人,同事,朋友,熟人,陌生人……不多久,我的感冒好了。而據(jù)我所知,真做到了沒傳染給任何人,那怕是家庭成員。身體恢復(fù)了健康,生活步入了正常,心情也豁然開朗。
這不過是我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說起來有點小題大作之嫌,似乎更不應(yīng)訴諸于文字。只是年前另一件涉及我家的小事,引起了我的回憶與思索。臨近牛年,家家戶戶都要搞搞衛(wèi)生,清清潔潔過大年。住我樓上幾層的一戶也不例外。他家可能平時不住人,因此積了較多灰塵。本來,他家搞清潔不應(yīng)影響到他人的,可偏偏影響了他樓下的多家住戶。原來,他雇來的清潔工為了圖省事,把那掃積成堆的灰塵直接從陽臺往外掃下,那么高層的建筑,住在他家樓下的住戶紛紛遭殃。我家剛洗好脫過水涼曬于陽臺外的幾件衣服也難逃厄運——“點綴”了從天而降的數(shù)不清的灰末,顯然比洗前還臟了;陽臺玻璃也被點點灰跡涂上了令人生厭的“大麻花臉”。還好玻璃是關(guān)著的,不然涼在玻璃內(nèi)側(cè)的更多的衣服也要“遭災(zāi)”。“受災(zāi)”戶家中有人并及時發(fā)現(xiàn)的,自然不約而同地尋樓而上找到肇事戶說理、“譴責”……經(jīng)過一番交涉,那戶主、清潔工自知理虧,只得表示認錯、愿意把受害人弄臟的衣服重洗,把玻璃擦凈。加害方知錯改過,受害方也就沒有得理不讓人糾纏不休,事情就這樣很快得到解決。但,我覺得這件事還是值得人們思考的。這灰塵從空中飄下,只要是正常的成年人,誰都知道這是一種污染——盡管量不大——但無疑會直接損害他人和公眾“利益”,那怕有一點“自覺”意識,也不會這么“自作聰明”胡來!正因為沒有為他人、為社會考慮的“自覺”,就圖自己方便而“隨意”為之,最終,“偷雞不成蝕把米”害人害己,得不償失。
看來“自覺”與否,人們會在一定的情境下由內(nèi)而外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來,反映出人與人之間如何做人做事的區(qū)別。茫茫人海,眾事紛紜,這樣的正反“故事”可以說層出不窮、俯拾皆是。這里,我不由想到去年年初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來:
當時,正是國內(nèi)新冠疫情形勢嚴峻的那個階段。我所在市各個居民小區(qū)都實行人員出入嚴格管理,只留一至兩個出入口,把守出入口的大都是志愿者。我有幸成了志愿者之一,參加了一個小區(qū)門口的值勤,每天24小時輪流倒班。值勤的主要任務(wù)是對每個進入小區(qū)的人員進行健康碼檢查,量體溫和督促佩戴口罩等,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置,目的只有一個,努力防止疫情進入小區(qū),保持小區(qū)內(nèi)不發(fā)生疫病。為做好這項工作,門口有明確的告示牌和橫幅,還配有小喇叭不間斷輪番廣播要求事項。工作是嚴肅又枯燥的,對于小區(qū)居民及“來客”來說,也確是比較麻煩,但對于做好疫情防控又是必須、不得不為之的。在這一個多月的志愿工作中,我就有了個發(fā)現(xiàn),除了大部分人有點被動但還配合接受檢查外,有些人是“自覺”的,即使與志愿工作人員已很熟了,他一天進出多次了,每次到門口依然主動出示健康碼,主動接受量體溫,絕無不戴口罩現(xiàn)象。對這樣的“大人小孩”我們莫不心生一份敬意來。有些人是屬于“不自覺”之列的,如有的人對門口的告示牌和橫幅視若無物,對戴著值勤紅袖標的志愿者視若無人,往往趁人多時“乘虛而入”,以為省了一次麻煩,被叫停了,才回過頭來不情愿地接受檢查,還嘮嘮叨叨,為自己辯護,表達對這項工作不屑。更有甚者,駕著機動車直沖而過,以為“逃過一關(guān)”可以穿過小區(qū),而其實前面路口已封閉,他不得不往回開,仍然要被攔下檢查,還要被善意“批評”一通,真是“自討苦吃”。對這樣的“兄弟姐妹”我們自然難產(chǎn)生什么好感來。面對同樣的事情,而且是關(guān)鍵時期的重要之舉,各人的表現(xiàn)卻有如此的不同,就取決于他內(nèi)心“自覺”的有無。
由上,似乎可以這樣說,自覺的人,給人是一個“老實”的印象,或許占不到什么個人便宜甚至還可能吃點眼前虧,但他人緣會比較好,對社會進步也是非常有益的;不自覺的人,給人是一個“滑頭”印象,能否占到什么便宜還真不好說或許可能吃虧更多,但他的人緣一般來說未必好,對社會的進步起到的也是遲滯作用。顯然,對比見高低、明是非,做人就做一個“自覺”的人更好。
前些年,我在一本雜志上讀到一篇文章,里面講到衡量一個人是否有文化的“四個標準”,我覺得很概括到位:根植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我自知其實自己沒多少文化知識,充其量只能算粗識幾個漢字,比文盲、半文盲只強那么一星半點。這雖不是什么光榮的事,但我雖已一把年紀了,還是決計要按這“四個標準”去努力,其中就是要做到“無需提醒的自覺”。自問,言行還是一致的,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