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鳳凰文學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鳳凰】破圩那些事兒(散文)

編輯推薦 【鳳凰】破圩那些事兒(散文)


作者:云中書童 白丁,44.5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8594發(fā)表時間:2020-08-02 23:04:42
摘要:圩區(qū)豐產糧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三國時期就發(fā)生了著名的“濡須之戰(zhàn)”。濡須就是是巢湖進入長江的河道,有人說就是現今的裕溪口,總之,與巢湖西岸的圩區(qū)一衣帶水;清代太平天國名將英王陳玉成戰(zhàn)勝湘軍精銳部隊李續(xù)賓部的著名戰(zhàn)爭“三河大捷”就發(fā)生在這里;清末這里是淮軍的重要糧草基地,北洋大臣李鴻章家族曾在這里設置了許多糧倉,這里至今保存著許多與倉有關的地名,如:倉拐(原字為九字右邊加一田字,現代電腦字庫已無此字)。圩區(qū)夏秋季節(jié)適宜種植水稻,冬季可以種植小麥或油菜等農作物。在落后的農耕時代,工業(yè)和農業(yè)污染較少時,圩區(qū)的水產漁業(yè)資源極其豐富,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xiāng)。但圩區(qū)歷來飽受水災之患,遇到雨水較多的夏季,巢湖水位上升,圩區(qū)就被洪水包圍,處于四面楚歌之中。

【鳳凰】破圩那些事兒(散文)
   一、三十二聯圩的故事
   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吳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巢,作剿字音,亦謂“焦湖”。耆老相傳曰:居巢縣地,昔有一巫嫗,預知未然,所說吉兇,咸有征驗。居巢門有石龜。巫云:“若龜出血,此地當陷為湖?!蔽磶字g,鄉(xiāng)邑祭祀,有人以豬血置龜口中,巫嫗見之,南走,回顧其地,已陷為湖。人多賴之,為巫立廟(居巢巫嫗)。
   陷巢州,長廬州,是我們這兒傳說已久的一個神話故事,故事中的廬州是現在的合肥市,巢州陷落為湖,家鄉(xiāng)原稱之為焦湖,現在稱為巢湖,為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巢湖岸邊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在落后的農耕時代,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種植糧食得天獨厚,所以自古以來,官方多次向這里遷移人口圍湖造田、種糧捕魚。移民們?yōu)榱朔乐褂昙狙蜎]家園,孜孜不倦地加固圩堤,形成了許多大小不同的圩區(qū)。這些圩區(qū)有的是孤立的,有的是成片連續(xù)、緊密相連的,有的是圩中有圩。在眾多的圩里面,我的家鄉(xiāng)三十二聯圩是其中較大的一個圩,它是由三十二個圩通過多次水利建設,形成了今天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這個巢湖西岸的大聯圩相比那些孤立的圩,歷史更悠久一點,它至少在清代已經形成。而那些孤立的圩,如:幸福圩、五合圩、四合圩、伸頭圩更靠近巢湖,地勢也更為低洼。聽我父親說,民國時期那里許多地方都生長著蘆葦,成了土匪的藏身之所,解放后為了打擊匪患一把火燒了,據說大火燒了七天七夜。這些圩多是新中國成立后維修加固的,雨水多時,圩田被列為蓄洪區(qū),村民們都住在圩埂上,他們多為居住在三十二聯圩的附近居民,建國后在政府鼓勵下移居上去的。
   我年輕時特別喜歡西部民歌,西部悠久的歷史文化令我如癡如醉,那恒古不變的腔調令我神魂顛倒。對壩壩的那個圪梁梁上那是一個誰/那就是我那有名的二妹妹/你在你的那個圪梁梁上哥哥我在那溝/看中了的那個哥哥妹子你就招一招喲手……。但是,信天游、蘭花花、走西口、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圪梁梁、東山上點燈西山上明等我們這兒都沒有,我們這兒只有許多順口溜,家住伸頭圩,三年破兩年圩;跟人不跟四合圩,三年破二年圩……。在我稍稍懂事時,我很想在故鄉(xiāng)找到些有文化的東西,比如一座寺廟,一所古色古香的大宅院,一個名人遺址,或是一座帝王陵園等等,但類似記載歷史風云的遺址在我們這兒都沒有。有一次,我從河道邊挖出一個完整的陶罐,我滿心歡喜地當寶貝一樣抱回家,我覺得這個埋在地下的寶物,應該能否定父輩移民的傳言,我希望我們的腳下也有秦皇漢武的跡象,但母親卻跟我說,這是過去用來裝鬼的,唬得我又將它埋進了河中,從此,我再也不相信我們這兒有什么文化了。迄今為止,我所知道的圩區(qū)文化只有“陷巢州,長廬州”這個神話傳說故事,踏在腳下的土地原為巢湖的水面,是一塊原來屬于魚兒自由游弋的水面,不知哪年哪月起,一群不速之客來到這里,將一片湖水改造成了耕種糧食的熱土,人類的文化在這里還沒有生根發(fā)芽?或許它在陷落之前有人類文明的軌跡,但那屬于史前文明,在巢州陷落時早已深深地埋在泥土下,是考古學家才能讀懂的文化。移民的文化從他離開故土時就斷裂了,我內心癡迷西部文化的根源,正是我們這些移民后代血脈中文化的缺位。
   根據長輩們的傳說,先人是明代江西瓦屑壩移民來到這里,也有說來自清代合肥北鄉(xiāng),還有人考證說,巢湖北岸江西瓦屑壩的移民,并非來自江西瓦屑壩,瓦屑壩只是明初大移民的一個渡口,真正的移民是從皖南、徽州、婺源、南昌、九江及江西其他地區(qū),因那時人們
   平文化水平低,祖輩們并不知道自己故鄉(xiāng)在哪里,只記得經過一個叫瓦屑壩的地區(qū)。
   無論來自哪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是移民!或許在歷史潮流中,我們的先人因政客的驅趕已不止一次遷徙,最后來到這一片汪洋的湖岸邊圍湖造田、繁衍后代,當然,政客們從沒停止對移民們物質的掠奪。
   巢湖岸邊的移民文化不僅是一個痛苦的社會記憶,千百年來,因官方為爭奪糧食資源不斷地在此處發(fā)動戰(zhàn)爭,搶奪糧食資源。早在三國時期就發(fā)生了著名的“張遼威鎮(zhèn)逍遙津、孫曹大戰(zhàn)濡須口”,濡須之戰(zhàn)的濡須就是巢湖進入長江的河道,有人說就是現今的裕溪口,總之,與我們家鄉(xiāng)三十二聯圩一衣帶水;清代太平天國名將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為保衛(wèi)天京的后勤補給,發(fā)動軍民在三河鎮(zhèn)大戰(zhàn)湘軍精銳部隊李續(xù)賓部的著名戰(zhàn)爭“三河大捷”,就發(fā)生在我們三十二聯圩附近的三河鎮(zhèn);清朝末年,淮軍興起,北洋大臣李鴻章家族曾在這里設置了許多糧倉,三十二聯圩里至今保存著與倉有關的地名,如:倉拐(原字為九字右邊加一田字,現代電腦字庫已無此字);到了民國時期,巢湖岸邊出了許多土匪,土匪白天藏進蘆葦蕩逃避國民政府的打擊,晚上出來搶奪圩區(qū)農民少得可憐的財物。
   圩區(qū)夏秋季節(jié)適宜種植水稻,冬季可以種植小麥或油菜等農作物,圩區(qū)的水產漁業(yè)資源極其豐富,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xiāng)。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每一場戰(zhàn)爭都是圩區(qū)人民的血淚史,但比起人類的掠奪,自然災害對圩區(qū)人民更是毀滅性的災難。圩區(qū)人民賴以生存的是水,深受其害的也是水,每遇到雨水較多的夏季,巢湖水位上升,圩區(qū)就被洪水包圍、處于四面楚歌之中。
   小時候,父親常和我們說起兩次大的水荒,一次是1954年,一次是1969年,這兩次水荒對于父親可以算得上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1954年我們圩區(qū)發(fā)生了特大洪災,巢湖西岸的大小圩區(qū)全部淹沒于洪水之中。據父親回憶,那年大水淹都沒了我家的屋頂,我父親那時剛剛二十來歲,三叔十歲,六叔七叔蹣跚學步,奶奶是小腳,一家人中只有爺爺和我父親是勞動力。水初進時,爺爺非常絕望,急得跺起腳罵起了老天爺說:老天爺啊老天爺,你這是將人逼上絕路??!
   罵著罵著,水又漲了,爺爺手足無措,急得哭了。還好,父親年輕氣盛,天不怕地不怕,帶頭領著一家人逃水荒。
   逃到半路,面對四周一片白茫茫的大水,爺爺看到前無活路,后有追兵,仰天長嘆一聲:這老天爺讓人沒法活了,我們這一家老小逃不出圩區(qū),將兩個小的丟了吧!父親聽說要扔下兩個弟弟,忙說:我來挑!說完慌忙從爺爺手中一把奪過扁擔,挑起六叔和七叔,硬是將兩個弟弟挑出了災區(qū)。
   說我爺爺哭我怎么也都不相信。爺爺在舊社會里當過兵,是一個從槍林彈雨中過來的人,奶奶經常跟我們說,爺爺從前線返鄉(xiāng)是因為腿部中了一顆子彈,部隊不給醫(yī)治,他只得回鄉(xiāng)自己用刀子將子彈挖了出來;后來家鄉(xiāng)鬧土匪,土匪帶槍下鄉(xiāng)搶劫,鄉(xiāng)親們避之不及,爺爺毫不畏懼,赤手空拳與帶槍的土匪斗爭。但據父親回憶,爺爺確實哭過,水火無情,也許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的勇敢和智慧都是蒼白無力的,面對天災,人類只能坦露出人性中懦弱的一面。
   新中國建立后,政府帶領圩區(qū)人民加快了對圩區(qū)洪澇災害的治理。1955年,肥西縣最大聯圩工程——濱湖鄉(xiāng)三十二聯圩動工興建,治理圩田2.01萬畝,當年4月份竣工。
   三十二聯圩建成后,圩區(qū)人民在與大自然的爭斗中取得了短暫的勝利。到了1969年,三十二聯圩再次發(fā)生特大洪澇災害,這一年洪水又淹沒了我家房子,圩區(qū)的百姓們只得四處投親靠友。這次因為母親的娘家在程店鄉(xiāng)雙棗樹,雙棗樹屬于崗上,不受洪水影響,父親和母親帶著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投奔到雙棗樹的舅舅家。
   1958年安徽人民在經濟極端困難、物資十分匱乏、技術設備落后的條件下開工建設了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淠史杭工程,這項大型水利工程陸陸續(xù)續(xù)建設了十幾年,至70年代,淠史杭灌溉區(qū)基本建成,這項聞名與世的水利工程建成后,我們三十二聯圩受益匪淺,抗洪排澇及抗旱水利設施進一步加強。
   在與大自然進行了漫長的博斗后,圩區(qū)人民在治理洪災害方面終于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80年代初,國家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圩區(qū)人民在這塊浸染著無數先人血汗的土地上,終于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夢想,百折不撓的圩區(qū)人民除了能夠保質保量地向國家繳納公糧和各種農業(yè)稅賦,還能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圩區(qū)的孩子也都走進了學校去讀書。巢湖,這個因地殼運動一夜之間陷落為湖的天然湖泊,被一代又一代精誠的拓荒者感動,暫時收斂它桀驁不馴的本性,敞開胸懷,默認了多災多難的移民們在此安家落戶,不再反抗,不再排拆,只是偶爾也會耍耍性子。
   疏通后的河道在旱季引巢湖水灌溉,將巢湖的魚兒也引到的田間地頭,孩子們饞了,去小河邊轉一圈就有魚兒吃,去田地間轉一圈兒也有魚吃,大人們在田野里辛勤地勞動,廣播里響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的家鄉(xiāng)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
   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一片冬麥那個一片高粱
   十里喲荷塘十里果香
   哎咳喲嗬呀兒咿兒喲
   咳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
   為她富裕為她興旺
   ……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藍天下,碧水中,這是一段美好的時光。金戈鐵馬的戰(zhàn)爭時代已成過去,洪武大帝的暴政漸漸淡出了移民腦海深處的記憶。
  
   二、大水無情人有情
   三十二聯圩內有秩序地分布著以姓氏為名的許多自然村落——郢子,如阮姓人居住的地方稱為阮大郢,劉姓人居住的稱為劉小郢,孫姓人居住的地方稱為孫小郢等。每個郢子的周邊都有一大片圩田,從村落的布局中可以看出,這些村落和圩田都是精心設計的,它們從建成之日起,就被賦予了耕種糧食的使命;這些姓氏比較單純的自然村落多是家族群居,郢子與郢子之間各不相連,卻又因沾親帶故緊密相連;農忙的時候郢子與郢子之間會因排水、取水發(fā)生爭吵,農閑的時候又要相互之間“走”親戚。移民們知道,他們從踏進這個陌生的地方開始,命運就緊緊地捆在一起,既要各負其責,也要相互依存、攜手并進。
   1983年,因降雨頻繁,為保障巢湖大堤周邊的城市和重要圩區(qū)安全,靠近巢湖邊沿的許多具有降低巢湖水位功能的傳統蓄洪區(qū),再次發(fā)生了潰堤、泄洪,許多圩田陸續(xù)淹沒在白浪滔滔的洪水之中。家住蓄洪、潰堤圩里的許多親戚莊稼棵粒無收,建在圩埂高處的房屋則處在洪水的包圍之中,出行都要劃腰盆;建在低處的房屋倒塌,許多農民因此失去了家園,在這些失去家園的災民中,就有我的大姐家。
   大姐家破圩后,大姐夫妻倆人帶著倆個孩子投奔到了我家。同為天涯淪落人,民風淳樸的圩區(qū)人們深知失去家園的困難與滋味,都向大姐一家伸出了援手。
   我家五間房子八口人,本來就很擁擠,大姐一家的到來,使我家吃飯睡覺都成了問題。為使他們有地方住,還要有生計,叔叔們一合計,幫大姐一家在郢子西頭的路口蓋了兩間小屋,大家又出主意讓他們家開了個小店,這樣既解決了住房問題,又有了收入。
   我們村莊在洪災中沒受大的影響,但是圩田發(fā)生了內澇,將要成熟的早稻淹沒在水中,洪災高峰過后村里開動電灌站的大水泵開始排澇,大水泵吸上來許多魚兒,平常鄰居們都爭先恐后地在電灌站的出水口攔一個網。大姐一家到來后,大家自覺地將這項福利讓給她們家,讓她們家改善伙食。
   大姐家安頓下來后,還有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柴禾問題,當時鄉(xiāng)下的燃料主要是柴禾,那時的柴禾就是今天政府嚴禁焚燒的秸稈。圩區(qū)的人們一年種兩季水稻,一季油菜或麥子,早稻的秸稈留著冬天給牛兒做飼料,只有晚稻和油菜、麥子的秸稈供做飯燒水用。柴禾不似糧食那般珍貴,要算計著用,所以一不小心就燒光了,不夠用時就撿拾些樹枝和樹葉,甚至曬干的牛糞也拿來做柴禾。我家當時八口人,柴禾的用量本來就大,又逢上水災,影響早稻收成,柴禾自然也比較短缺。大姐一家的到來,讓我家原本緊張的柴禾更加緊張起來。鄉(xiāng)下那時沒有柴禾就煮不熟飯,眼看著我們兩家都斷了炊,怎么辦?大伙兒一商量,就讓大姐家輪流從每家每戶的草垛上使用柴禾。
   我們郢子西頭一家姓蘇,蘇家和大姐家搭蓋在路口的小屋最近,蘇家的倆位老人在我們郢子年齡大輩份長,我們按輩份喊大爹(肥西方言,就是大爺)大奶。大奶為人慈善,每次家中來人殺雞,都要盛上一小碗雞肉送給大姐家的孩子吃。大姐在我們郢子住了近兩年,老人家兩年如一日,像對待自己家孫子一樣對待大姐家的孩子。除了大奶一家這樣,當年,許多叔叔嬸嬸們都是這樣關照受災中的大姐一家。
   洪水無情人有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姐一家平安地渡過了洪澇災害的劫難。當年,有許多房屋倒塌和被洪水圍困的家庭,都是這樣拖家?guī)Э谕侗嫉經]有潰堤的三十二聯圩內親友家;也有的就在三十二聯圩的圩堤上搭了個簡易棚,臨時居住,等到洪水退去后立即返回村里,還有的仍住被洪水包圍的房屋中,每天劃著腰盆出出進進。相比1954年爺爺帶著全家漫無目的地逃荒和1969年父親帶著哥哥姐姐們奔波到三十多里外的舅舅家避荒,政府和老百姓萬眾一心保護下來的三十二聯圩,是那些失去家園的圩區(qū)百姓的后盾,因為他們在家門口就有一個棲身之所,不用為了生存而再去長途奔波和勞累。

共 9515 字 2 頁 首頁12
轉到
【編者按】何謂為圩,百度釋義,圩:中國江淮低洼地區(qū)周圍防水的堤。破圩,便是圩被江水沖垮,被水漫過頭,或者圩有漏洞?!捌欺拙貌谎a,積潦嚙其址。南人麥禾薄,稻壟魚尾尾。豐穰未敢望,疲餓何由起?!逼欺拙鸵馕吨闉膩砹?,農民又面臨著顆粒無收,食不果腹,無家可歸的災荒。《破圩那些事》,首先講的是作者的家鄉(xiāng)三十二圩形成的歷史背景與意義。水來圩擋,圩破水淹,歷史中三十二圩建成前后面臨著的兩次特大水災一次是1954年,那時是作者的爺爺,一個從槍林彈雨中過來的人,帶著一大家子的人,逃離了淹沒過屋頂的洪水,望著四周白茫茫的大水,竟然絕望地哭了,洪災造成的居民的心理創(chuàng)傷在文字中不言而明。一次是1969年,又淹沒了作者的家鄉(xiāng)房子,圩區(qū)的百姓們再一次四處投親靠友。作者的父親帶著家人,投奔到不受洪水影響雙棗樹的舅舅家,親情消然無聲地展現在了文字中。其次描寫大水無情人有情,在洪災面前,一家有難八方支援,作者的大姐家破圩,投奔到娘家,得到鄉(xiāng)親們的照顧,并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鄉(xiāng)情,親情在洪災中升華。接著,作者寫到自己挑圩的故事,因為每個圩的地勢、水利設施都不一樣,有的圩稍稍下點雨,水就沒過莊稼的頭,辛苦勞作半年,一場大雨就付諸東流。所以,圩區(qū)的農民冬季農閑時都無怨無悔參加到挑圩大軍中,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挑圩筑堤防洪抗洪,保障來年的農業(yè)收成。那時,作者還未滿十八歲,便用嬌嫩的肩膀,挑起了筑堤抗洪的重擔。最后作者寫到自己所經歷的大水荒,真是一把辛酸淚,皆因洪災起。后來,巢湖大堤得到政府重點整治,圩區(qū)水利建設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原以為洪澇災害淡出了圩區(qū)人們的生活,誰知今年又遇到上了特大洪災……揚揚灑灑的九千多字的描述著三十二圩人面臨洪災,如何逃難,抗災救災,無聲地歌頌著三十二圩的居民守護著家園,頑強地抗洪搶險的精神。因為居民們的團結協作,堅定不移地抵抗洪災的肆掠,三十二圩才從歷史中一次又一次的洪荒中走了過來。雖然如今作家的家鄉(xiāng)又面臨著洪災,文章中卻不言而明,三十二圩將會再次有驚無險地挺過洪災。感謝作者帶著了一篇精彩的散文,看似平鋪直敘的語言,卻處處可見三十二圩人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行于字里行間,真是可歌可泣!愿作者的家鄉(xiāng)挺過洪災,一切安好!【編輯:淺影淡煙】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淺影淡煙        2020-08-02 23:15:02
  感感謝云中老師帶來三十二圩史詩般的散文,鄉(xiāng)情、親情在洪災中傾情演繹,在文字中升華!
三月花解語,陌上人如玉
2 樓        文友:凌冰        2020-08-03 13:07:55
  破圩的那些事兒感人肺腑,震撼人心。此文洋洋灑灑近萬字,形散神不散。樸實無華的文筆記錄真實感人的故事,字里行間滲透著真摯的情感。表面看來是對政府領導鄉(xiāng)民抗擊洪澇災害的記錄,實則是對政府英明決策的肯定,是對鄉(xiāng)民萬眾一心、凝心聚力精神的謳歌,是對鄉(xiāng)民患難之時互幫互助風尚的贊頌?;茧y之時見真情。讀此文讓我感受到人間處處有溫暖,生長在社會主義新中國,滿滿的幸福感。相信三十二圩的鄉(xiāng)民們在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很快取得抗擊洪澇災害的勝利??!遙祝安好!
3 樓        文友:凌鳳凰        2020-08-03 23:36:36
  好文章,好編輯!優(yōu)秀!
凌鳳凰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