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師者神圣,切莫亂稱“老師”(雜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孰繼孰開,師也?!?br />
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老師”負有授業(yè)解惑、傳遞文明歷史使命,千百年來被百姓供奉在神龕上,與天、地、國、親并列,享受人們的敬尊和崇拜。這也是中華民族作為禮儀之邦尊師重教、崇尚學問的體現(xiàn)??梢?,“老師”在我們文化傳統(tǒng)中的地位之神圣。然而,這種“神圣”正在被濫用、褻瀆!
當下,各種場合、三教九流濫稱“老師”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如各類電視娛樂節(jié)目里,唱歌的、演戲的、講相聲的等等,一概被主持人和觀眾稱為“老師”;有的甚至是剛唱了幾首歌、演了幾部劇的“小鮮肉”,也稱其為“老師”;機關(guān)單位里亦有此現(xiàn)象,跟文化粘邊的單位尤甚,對一些年齡較大又沒有什么行政職務的老同志,也是一口一個老師;還有許多文學網(wǎng)站里,也是動輒就稱老師,或互稱“老師”;甚至一些國人把日本某色情演員也稱“蒼老師”……
“老師”本是一個高尚而神圣的職業(yè),“老師”又是具有深刻文化內(nèi)涵和道德要求的稱謂。古人云:“人有三命,一為父母所生之命,二為師造之命,三為自立之命。所以師者,再生父母也,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是為師父?!睘閹熣唔殹皩W師”“人師”“德師”,做“師”中的佼佼者,德高望重,有學問立言,能授業(yè)有成,可德行化人。首先,應該具有淵博學識,所謂學高為師。這是老師最基本的門檻和標準。其次,能夠傳道授業(yè)解惑,利用自己的學問,授人藝業(yè),使人成長、成才、成人。這是為師者的職業(yè)要求和行動要求。其三,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所謂為人師表,德高為范,以德行化人,教育和影響他人。老師從事的事業(yè),承擔著樹人立德、培育下一代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應該是社會道德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老師”是一種嚴肅稱謂,也是一種神圣職業(yè),對于自古尊師重教的禮儀之邦來說,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老師”這一稱謂在多數(shù)情況下用在教育界,是傳授知識的人,古時也稱“先生”;在某些領(lǐng)域,“老師”也稱“師傅”,是傳授技能的人,有授業(yè)解惑的責任。所以,并非除教育行業(yè)之外的其他行業(yè)里都不能叫“老師”,若既有授業(yè)解惑之責,又行授業(yè)解惑之實,便是名副其實的老師。比如某人跟一相聲演員學習講相聲,那么他當然可以稱這個相聲演員為“老師”;某人跟一歌手學習唱歌,這歌手被他尊為“老師”便當之無愧;文學領(lǐng)域亦然,你若比我寫作水平高,我拜你為師學習寫作,那么你便是我真正的老師……
現(xiàn)如今的許多場合里,把別人尊為老師,也許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想表達尊敬、敬佩之意,也可能是為了巴結(jié)討好對方,以博取對自己的好感,從而達到某種目的。前者是為了表達尊敬,可以理解,但中華民族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應該選擇更合適、更準確的稱謂;若是后者,則體現(xiàn)了稱呼者的虛偽和無知,應該受到批評并糾正。還有一種人,說話不經(jīng)大腦,見人便叫“老師”,把“老師”當成萬能稱謂,好像只要向?qū)Ψ奖硎咀鹁淳褪菍Φ?,就能體現(xiàn)自己的謙遜和良好品德。這種不經(jīng)推敲隨口亂叫的行為,體現(xiàn)的是稱呼上的偷懶和社交關(guān)系的失范,使得社交關(guān)系被虛偽化、模糊化。
濫用“老師”已成為一種浮夸和虛偽的社會亂象。娛樂圈也好,其他行業(yè)也罷,相互恭維和過分吹捧,讓人起雞皮疙瘩,表現(xiàn)出來的不是實力和才華,也不是真正的尊敬,而是虛偽和浮躁。使它把本來表示尊敬的稱謂變得庸俗不堪,充斥著各種浮躁和虛假成分,其真正的含義被慢慢抽空,原本的意義被逐漸曲解、變味。
或許有的人確實有實力,也有才華,但畢竟沒有授業(yè)解惑之責,亦無授業(yè)解惑之實,被稱為老師仍然不妥。而有些被尊“老師”的人則來者不拒,厚顏以受之,絲毫不覺有任何不妥。且不說此類人等有無授業(yè)解惑之職責,僅以其德行論之,便與“老師”的道德品質(zhì)要求相差十萬八千里,聽來著實讓人可笑。
對于被稱為老師者,有的是真的被動,某些場合礙于情面不好當面駁回,這可以理解。然而,即便是真正的被動,亦可事后委婉糾正,完全能夠避免一錯再錯。事實是,有此自知之明者鳳毛麟角,故而把這些半推半就的所謂“老師”列為聲討對象,一點也不冤枉。還有一種人,被尊為“老師”是堂而皇之地接受,享受著這種尊敬,并無半點羞愧之意。這類人便是重點聲討對象。正是他們和阿諛奉承之輩一道,搞亂了社會風氣,把濫稱“老師”這種社會亂象的浮夸和虛偽推向極致。
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師”是何種含義。故而被人尊為師者,該有自知之明,若身份真為師者,當然受之無愧;若不是,則要么明確糾正,要么委婉拒絕,擺正自己的位置。古人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要知道,中華大地上,“老師”可是被供在廣大百姓家里的神龕上的,你一個唱歌的、演戲的堂而皇之爬到別人的神龕上,心不虛嗎?不慚愧嗎?不怕遭災殃嗎?
筆者以為,如此濫用“老師”這一稱謂,是對這一神圣職業(yè)的侮辱,是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褻瀆!試問,那些坐在臺上的“老師”們,為誰傳過道、授過業(yè)、解過惑?又造化過誰的生命?如果沒有,便是什么就叫什么。評判節(jié)目的叫評委,登臺獻唱的叫歌手,主持節(jié)目的叫主持人……沒有頭銜的就叫名字,很簡單的事情。姓名是父母或其他長輩起的,難道嫌丟人嗎?如果對自己的名字不滿意,可以去派出所改名字,甚至連姓都可以改。覺得跟著自己的爹姓不舒服,可以改成跟媽姓??傊?,稱謂雖千萬種,但每一種稱謂都有自己特定的含義,切莫搞混淆,更不可明知濫用。若真的很想被人稱“老師”,可以改行嘛!去報考教師職業(yè)資格證,通過之后堂堂正正地稱老師!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開篇便說:“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倍Y制也好,紀綱也罷,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秩序、規(guī)范和遵循。每個行業(yè)、每個崗位、每個特定場合的社會對象,都有其相應的稱謂。各行各業(yè)以及每一名個人,皆應該遵守秩序,各司其職,各守其分,不可逾越。否則便會如孔子所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以至于亂象叢生。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稱謂是對兩者關(guān)系與距離的定位。稱謂的正確與否,反映出稱呼者對兩者關(guān)系與距離的定位是否正確或準確。而準確的稱謂,是保持良好社交關(guān)系、維持良好社會秩序的重要因素。比如,稱對方職務,體現(xiàn)著從屬關(guān)系;稱對方前輩,體現(xiàn)著尊重;稱親愛的,體現(xiàn)的是親密關(guān)系;直呼其姓名,表示相互之間熟悉。同樣的對象,在不同場合的稱呼又有不同的意義。
總之,濫用“老師”稱謂是十分有害的社會現(xiàn)象,它敗壞了尊師重教的社會道德風尚,侮辱了“老師”這一光榮而神圣的職業(yè),褻瀆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侵蝕著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觀。是故筆者呼吁,傳承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構(gòu)建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觀,應該從為“老師”正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