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恰好一輪明月(隨筆)
我們常說世事無常,其實是我們的生命無常。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我想很難有一個精確的答案。其實,人生無論長短,都不過是一段旅程罷了。看春花,品秋韻,在旅途中,演繹著生命的豐富多彩。旅行的心情格外重要。最好是順勢隨緣,湖光山色固然是美,一路的腳印更是回憶的絕美出處。如若,簡單一點,得失隨緣,恬淡看世事,那么此生將無憾。
讀到仲殊的《訴衷情·寶月山作》,令我深有感觸。
清波門外擁輕衣。楊花相送飛。
西湖又還春晚,水樹亂鶯啼。
閑院宇,小簾幃。晚初歸。
鐘聲已過,篆香才點,月到門時。
仲殊,北宋僧人、詞人。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本姓張,名揮,仲殊為其法號。他與蘇軾往來甚厚。仲殊年輕時游蕩不羈,幾乎被妻子毒死,棄家為僧,先后寓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這首詞也就是在杭州所寫。
現(xiàn)代學者張滌云教授在《語文導報》上把宋詞概括為四大流派即婉約、豪放、雅正、閑逸四大派。閑逸派是四大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就有仲殊。
因此仲殊的詞讀來總讓人感到閑情逸致的舒朗,一如這首。
傍晚,湖上波光粼粼。走在堤上,晚風輕拂吹起衣帶,還有隨風四處飄飛的楊花。西湖又到了暮春時節(jié),湖中樹上的歸鳥嘰嘰喳喳的鳴叫。走到寶月寺,寺院清幽安靜,小窗的圍簾已經(jīng)放下。此時天色已晚,耳邊傳來鐘聲。晚鐘敲過,篆香剛點上,一輪皓月當空,朦朧的月光正照在寺院門口。
仿佛村居生活的素描,實則平淡之中帶著一縷禪意,讓我喜歡。尤其是那句“月到門時”,有味!不緊不慢,這樣的生命節(jié)奏我想就是仲殊經(jīng)歷了生死后所悟到的。看人生,福禍不定、聚散相依、悲喜交加、貧富之距、得失相隨,一切皆有定數(shù)。紅塵之外不過是有無,生命之道不過是生死;一念起,一念滅,皆是緣。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見,無論如何短暫,有的時候,剎那,便是永遠。如此這般,不過是一次“月到門時”的最美境界。
讀這樣的作品,有一種蕩滌浮塵的況味。何必傷春自悲,在歲月的跌宕中,體味季節(jié)的冷暖。將一顆隨性的心閑逸在一首宋詞里,體味人生的恰好;不求榮華至極的名利,只求一份恬淡清寧,在光陰深處,找尋一種心靈的皈依。
如今,在紛紛擾擾的世界里,我們渴望“歲月靜好”,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其實我們根本做不到。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堅強,沒人的時候,才揭去無奈、疲憊的面具;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快樂,是真的快樂嗎?其實不是,假裝快樂的背后卻是一個人的孤獨和無盡的憂傷。而一隅寧靜,做自己喜歡的事,偶爾于悠然見南山中豁達自己的胸臆,卻可以讓人生與理想有一個恰好的觸點,不是更好嗎?
想來仲殊也是大起大落,在差點丟掉生命后,也許看破紅塵,削發(fā)為僧。因此我想每個人總得有一些經(jīng)歷,才會慢慢成熟,才會慢慢成長。如仲殊,經(jīng)歷了,心中才會有一種達觀,正如心若有禪意,人生則豁然開朗。這也是我所期望的人生觀。心不在被俗事所禁錮,就這樣剛剛好,如“月到門時”。不做作,不矯情,一切如月光靜美自然。
如今時常陶醉在一首宋詞里,沉浸在作者充滿深情的詞調(diào)中,即使遠隔千年,也能從中略得些感觸,如此便也心安。如仲殊靜靜地一個人站在那,心在無我的境界中升華,時光戛然而止。暢游在詩意的天空里,卸下所有的負累。心隨月光起舞,不問歲月蹉跎,不嘆歲月滄桑。只愿做月下的蓮花,于時光的角落里,默默開出一朵飄著暗香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