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逝水流年 >> 短篇 >> 雜文隨筆 >> 【流年】最是無奈這顆“心”(隨筆)

精品 【流年】最是無奈這顆“心”(隨筆)


作者:和氣致祥 布衣,286.6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376發(fā)表時間:2018-08-22 22:57:05

【流年】最是無奈這顆“心”(隨筆)
   每個人都有“心”,這個心說的不是“心臟”,不是解剖學上這顆看得見、摸得著,時刻向身體各個部位輸送血液,“嘣蹦”跳動的“心”。
   這顆“心”說的是我們每天能感知、能思想、能判斷、能感情的,從古至今約定俗成就這么稱呼的這顆“心”。
   這顆“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作用卻極大,是我們這個人的司令部和總指揮,做得了我們的主,當?shù)昧宋覀兊募?。它引?dǎo)、推動、指使,甚至強迫我們?nèi)ネ@,離開那;喜歡你,討厭他;貪欲美味,厭惡嚼蠟;揣起財寶,拋棄腌臜;安享快樂,品嘗痛苦;創(chuàng)造幸福,感受絕望。
   它可以讓你光明磊落,胸懷坦蕩,也能使你鬼鬼祟祟,唯唯諾諾;能幫你成為智人、賢人、頭領(lǐng),也能讓你變成癡人、惡人、走狗。你的一切都是這顆“心”造作的,你的一切外在都是這顆“心”表露的,你所具有的一切,說到底,其實只是這顆“心”。
   這顆“心”如同電腦的“軟件”,每個人都寫有不同的編程,決定著每個人的性格人品還有思維行事的各不相同。這個軟件還在不斷的升級,就是自小而老的學習過程。
   誰也沒有看見過這顆“心”的樣子,倒是總聽人說:“恨不得掏出心來給誰看看”,但從沒見過、也從沒聽說過哪個人真把“心”掏出來過。所以,人們感覺、了解一個人的“心”,只能是通過“聽其言”和“觀其行”,從他的語言和行為所表現(xiàn)展示出來的思想和情緒來感知、推測與判斷。因而被謊言和假象欺騙的人也比比皆是。
   平時常聽人說這個人“有心”,是說某人有知恩圖報的德行;說這個人對某事“上心”,是說他對某事有興趣和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說某人“狠心”,是說他有不顧情份的決絕;說某人有“愛心”,是說他對弱勢有慈悲為懷的感情。
   “心”的內(nèi)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思想,二是情緒?;蛘哒f一是理智,二是感情。心的作用,也主要有兩部分,一是能力,主要是思考和記憶的能力,還有情緒的調(diào)動和平抑的能力。二是成果,主要是思維和情緒的運行結(jié)果并記憶存儲起來。從理論上講“心”的內(nèi)容“可以”分為兩部分,其實絕大多數(shù)時候,人的思想內(nèi)心活動,都是處在思想和情緒交織,理智與感情糾纏的狀態(tài)。比如我們看到一枝花,理智是識別判斷花的顏色、形狀、味道、種屬科目等等,而情緒則與理智判斷同時升起或欣賞、或喜歡、或排斥、或討厭等感情成份。同理,面對一個人,面對一件事,面對外部世界的所有一切,我們都是這樣理智與情緒交織著,正面與負面、積極與消極的思想評價和情感糾纏的與之打著交道。
   我們的“心”就是這樣每年每月、每天每時不斷地識別判斷、回憶存儲,時而情緒高昂,時而又興致低落的操勞、折騰。甚至在睡眠中都不老實,還要制作夢境,有時高興的笑醒,有時又恐懼的悲鳴。
   最是無奈這顆“心”!說的就是這顆“心”是世界上最難以調(diào)理和把控的東西。它不像小孩,父母管教會聽話;也不像學生,老師教育能接受;更不像下屬,領(lǐng)導(dǎo)呵斥會服從。它就是明白了道理,接受了呵斥,都安靜老實不了一小會兒,有個比喻叫“心猿意馬”難拴難縛,就是這個道理。它隨時隨地的被外界事物所勾引、牽制和擺布,見到有利的人和事,馬上產(chǎn)生喜歡和高興的反應(yīng);見到有害的人和物,又會立即生起討厭和仇恨的感情。給它一個事件由頭,它的思緒就會沒完沒了地胡思亂想、妄念紛飛、一幕接一幕地演繹出無數(shù)個故事場景,自導(dǎo)自演,快樂悲憤,無盡無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這個白日做夢瞎編故事經(jīng)驗。
   我們都認為這顆“心”是“我的”,但我們卻根本就不認識“它”,不知道它長的什么樣子,也不知道它每天忙忙叨叨的做啥。也沒有意識到這顆“心”從來就不聽我們的話,不按照我們的指示辦事。只能是這顆“心”做主我們,指揮我們,我們卻從來未能管理過這顆“心”,控制過這顆“心”。
   我們都有“喜不自禁”的時候,說的是我們遇到特別高興的事,不僅笑容滿面掩藏不住,興奮之情也難以抑制,到狂喜的程度,甚至還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如果這顆“心”只是在我們快樂、高興的時候,難以抑制,把控不住,倒也不是多嚴重的壞事,畢竟還是正面情緒,只要我們多提醒自己適可而止,晾晾涼就好了。當然也有像《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那樣“樂極生悲”的個別的極端表現(xiàn)。但難過的是人有七大情緒表現(xiàn):喜、怒、憂、思、悲、恐、驚。其中使我們舒適歡喜的正面情緒只有一個,而讓我們各種難過不適的、煩惱叢生的負面情緒卻有六個。1:6的比例,想想托爾斯泰說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道理就在此處,我們除了沮喪、無奈還會有什么?
   我們也都見識過“怒不可遏”,那是遇到嚴重的忤逆?zhèn)Σ黄街拢鴼鈶嶋y忍,怒氣沖天不可遏制的失控狀態(tài)?!端疂G傳》里面的楊志賣刀,被潑皮牛二幾次耍賴挑釁拱火,欺到懷里叫“你敢剁我一刀?”,我忍、我忍、我忍,最終還是忍耐不住,“一時興起,望牛二顙根上搠個著”,惡氣是出了,也痛快了,官司也吃上了,最終只能是“逼上梁山”。
   再有“憂心忡忡”,想象一下《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因為性格晦暗感情壓抑,負面情緒難以解脫,缺乏陽光正氣,遇事總是往最壞最悲觀的方面考慮,長期的愁眉苦臉抑郁寡歡,最終折騰的自己弱不禁風患了肺病夭折的樣子。
   而“思慮過度”則是因為精神壓力過大,性格偏執(zhí),思想和感情鉆進牛角尖,陷入自我強迫的漩渦難以自拔。比如受了窩囊氣后,就會越想越生氣,越生氣還就越想,怎么也停不下來,惡性循環(huán)沒完沒了。因而引起的焦慮癥、失眠癥、強迫癥和抑郁癥等。娛樂圈中患抑郁癥的明星很多,像張國榮、喬任梁、謝津、楊坤、樸樹、陳坤和周華健等等都是,有的跳樓了,有的緩解了,也說明這種心理疾病在當今已經(jīng)比較普通。
   “悲痛難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中漢中王劉備聞二弟關(guān)羽遇害,“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濕衣襟,斑斑成血?!惫湃酥厍椋^于此。
   “恐懼萬分”,新聞報道許多通緝罪犯逃亡路上,一見警車、一聞警笛,無不心驚膽戰(zhàn)害怕萬分。日多驚懼、夜多噩夢、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惶惶不可終日,都是因為時時處在法律懲戒的震懾威壓帶來的極度膽怯之中。許多罪犯被捕后,反而輕松下來,能睡安穩(wěn)覺了。
   “大驚失色”是說猝臨重大險惡危難,或巨響或怪異,而突然緊張受到驚嚇,目瞪口呆手足無措,心無所依六神無主的“驚魂未定”的狀態(tài)?!叭~公好龍”就是例子,“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猝然見到真龍,龐然大物,妥妥嚇尿了。
   以上是為了便于說明而舉的有代表性的極端情緒表現(xiàn),屬于失控階段,或者病態(tài)階段。而我們普通人的情緒狀態(tài)基本處在控制能力大于病態(tài)發(fā)展的范圍內(nèi),可以自我調(diào)整,或者可以隨著時間慢慢淡化。但是也有很大比例的人是處在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有國際組織統(tǒng)計,健康心理人群只占5%,心理疾病患者占20%,亞健康人群占75%。
   為什么心理疾病和心理亞健康人群基數(shù)會這么大呢?因為我們這顆“心”不僅難以把控,而且慣會制造痛苦。一是這顆“心”會糾結(jié),會長時間地把不愉快地事情記在心里,翻來覆去糾纏不休。例如有人傷害了我們,我們的嗔恨心理會保持很長時間,假如報復(fù)回來了還好,否則就會長期的耿耿于懷;二是這顆“心”會夸張,比如同樣是失戀,心理正常者也會遺憾或者難過一陣子,但很快就會明白“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有的是”的道理,然后就會洗個澡睡一覺,轉(zhuǎn)移感情再進入下一段戀愛。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呢,就會“夸大”這個痛苦,經(jīng)??吹揭驗槭僖酪畹男侣剤蟮?。甚至有的為了報復(fù)對方而放縱自己,耽誤一生的極端例子;三是這顆“心”會猜忌,會把不符合實際的壞事主觀地按放到討厭者的頭上?!秴问洗呵铩分械摹耙扇送蹈保驗閼岩舌徏液⒆?,所以看其走路姿勢也像、神色也像、言語也像、動作更像,等到找到斧子后才怎么看怎么不像了。如果在這里問一句,如果一直也找不到斧子呢?四是這顆“心”會腦補,會把對我們不利的方面演繹出更多版本?!度龂萘x》中曹操犯頭風病請來神醫(yī)治療,華佗提議用斧劈開顱法取出風涎,曹操經(jīng)常看見徐晃在陣前用大斧子劈開人家腦袋,紅白腦漿子流出來沒有不當場掛了的,再加上華佗又用關(guān)公“刮骨療毒”舉例勸說。你這肯定是跟關(guān)公一伙來謀害孤家的,下獄殺頭!最終,華佗冤死,曹操病死。生活中例子更多,有人交談時瞟了我們一眼,我們會認為是在暗地里議論我,在設(shè)計我;有人說了一句無心的話,我們也許會以為他是“指桑罵槐”;因為一句話而翻了“友誼小船”的,不僅是因為面子薄,更多是因為腦補出來的誤解誤會。我們的思維方式中還有許多天生自然的、習以為常的毛病,把我們推向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人們常說的,“戰(zhàn)勝自我”,其實是要戰(zhàn)勝這顆“心”,戰(zhàn)勝“心”的貪欲,戰(zhàn)勝“心”的畏懼。常常懶床不起,是貪圖睡眠的安逸;計劃減肥還大吃八喝,是貪圖美味的食欲;拖沓工作的開端,是對困難的畏懼;不敢面對新的環(huán)境,是對未知的恐懼。面對能夠克服的困難,你如果想進步、想成功,不戰(zhàn)勝自己的弱點,肯定沒戲。
   人們還常說“改變自我”,其實是在明白了不能改變外界時,要“識時務(wù)”地改變自己。世界就是這樣,冬嚴寒、夏酷暑,我們既然沒有能力裝個大空調(diào),懟天懟地最終是挨雷劈找沒趣。只能是酷暑時躲陰涼,嚴寒時添衣裳;地上到處都是荊棘蒺藜、玻璃瓦礫,我們既然不能都鋪上氈毯,只好克服下難受的“腳悶”,套上鞋子就能兩腳沾地;社會上壞人很多、騙子遍地,既然必須生存在這個五濁惡世,只能是做事之前多多請教“專業(yè)”,別自作聰明傻不拉幾。受騙之后就要多勸勸自己,就是這么個骯臟世界,你騙我、我騙你,最后勾肩搭背“下地獄”。
   “養(yǎng)生保健”我們很有傳統(tǒng),從“甩手療法”“打雞血”到“氣功熱”,直至現(xiàn)在的“電視養(yǎng)生”“微信養(yǎng)生”。但是卻很少有人關(guān)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你如果說誰精神有毛病,肯定認為你是罵他,準跟你急。人們認為生氣、郁悶、煩燥、焦慮、懊惱、愧疚等等都很正常,等到從亞健康發(fā)展到嚴重的心理疾病了,再去看心理醫(yī)生,悔之晚矣,而在亞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間,就差了一個強刺激。
   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給我們準備了“心理保健”和“心理療法”的鍛煉方式與靈丹妙藥。儒釋道三學基本都是針對我們這顆“心”的教學內(nèi)容和能力訓練。像儒家“聽止于耳,心止于符”的“心齋”,道家的“忘卻身心,融于天地”的“坐忘”,佛家“外不著相,內(nèi)不動心”的“禪修”,都是訓練我們這顆“心”如何安靜下來、如何安分下來,如何提高這顆“心”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訓練方法。
   而儒家的“仁者愛人”理論,道家“知雄守雌”理論,儒家的“慈悲喜舍”理論等等,也都是從理論上、從道理上說服人們、開導(dǎo)人們,從根本上消弭人們的矛盾對立觀念和沖突對抗心理,使我們的這顆“心”慢慢趨入平衡、平穩(wěn)、平靜、平順,讓我們心態(tài)和平,遠離心理疾病。三家之中,佛教的減輕和消除煩惱的理論與訓練方法更系統(tǒng),更完善,也更容易為我們普通大眾所掌握。
   有一個竅門是最快捷、最直接的控制不良情緒和不良思維的方法,那就是你要隨時感覺著這顆“心”在想什么?生起了什么情緒?當你意識到這顆“心”在“胡思亂想”,升起不良情緒時,當你看到這些想法和情緒時,它就失去了牽著你在煩惱的大海中縱橫馳騁、上躥下跳的能力,那些負面的思想和情緒就會停止,起碼也會減輕作用。有人說幸??鞓肥恰盎钤诋斚隆?,什么是“當下”?不是“當下”吃喝玩樂過一天少一天的享受?而是關(guān)照“當下”的心在想什么?處在什么情緒中?只有你隨時把這顆“心”調(diào)整到健康、陽光狀態(tài),你才能感受到快樂和幸福!
   當然,這需要長期堅持的毅力和認真細致的努力,為了心理健康、心情舒暢、陽光快樂,享受生活,還是值得滴!

共 4734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讀完本篇文章,首先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一篇隨筆,能將本文的主旨“心”解析的淋漓盡致。這里所謂的“心”并非器官之心,而是情感的歸結(jié)之處。正如作者所言,人的七大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皆來源于“心”之所想,情之所動。蕓蕓眾生,得以在世間生存,活的不過就是個心態(tài),而這心態(tài)便是由“心”出發(fā)。任何事物皆有正反兩面,態(tài)度端正則面向陽光,態(tài)度極端則面向黑暗,所以事物的好壞完全取決于這顆“心”。作者文筆犀利,通古博今,引用典故來闡述“心”的意義,所舉之例皆為讀者較為熟悉的片段,故而增加更多認同感。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傾情薦閱?!揪庉嫞红o如畫】【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1808240006】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靜如畫        2018-08-22 23:00:18
  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強大的知識儲備量,還有清晰的剖析條理,都值得品鑒與學習。
   感謝作者對流年的支持與厚愛,祝您寫作愉快,問安。
2 樓        文友:和氣致祥        2018-08-23 11:37:08
  感謝編輯老師精準中肯的按語點評,感謝!您的“畫語”頭像很有韻味,很有內(nèi)涵!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