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是否(詩歌)(外一首)
是否
總想看以往
回到過去
是否
失去的才珍惜
是否
總想要的是失去
是否
親人的關(guān)懷總感多余
是否
幸福生活也并無知
是否
擁有的也并不在意
是否
花開花落也總無視
是否
要的總想更多
是否
回首才知失去
是否
總想觸摸那些觸摸不到
是否
用珍貴換了別人的丟棄
★東坡嘆
年少得志
一門三蘇
古今再難現(xiàn)
文人情深
政見少
陷于烏臺案
流黃州
蘇軾去
東坡生
從此始有東坡嘆
王弗逝去
情無歸處
才難展
空留東坡赤壁前
那一聲長嘆
【編者按】《是否》這首詩用接連的問句寫出了大眾心理,得到的,擁有的,往往比不上失去的、可望不可及的,啟示人們珍惜現(xiàn)在。《東坡嘆》則用極簡的文字書寫了蘇軾的政治生涯和夫妻情深。兩首詩語言通俗質(zhì)樸,共賞。【編輯:只留陽光】
1 樓 文友:生活的另一半 2018-05-08 18:18:52
謝謝,部長先生。
回復(fù)2 樓 文友:生活的另一半 2018-05-08 21:51:49
那也不會有錯,在我的記憶里,女士被稱為“先生”的不多,宋慶齡是一個,楊絳是另一個,還有一個算是冰心罷,希望你是下一個?呵呵!
3 樓 文友:生活的另一半 2018-05-10 15:26:24
蘇軾,青年時,名動一時,是未來“宰相”的最佳人選。然而,蘇軾既不是拉著新勢力去改革的變法派,又不是如今在勢的保守派,是中立。這點從蘇軾經(jīng)歷看來,他也并不擅長政治。文人罷, 說話總是帶感情的,也因此陷于“烏臺案”。看來清時受獲罪的那句“清風(fēng)不識字,何必亂翻書。”,也并不是清代的“發(fā)明”,至少宋朝就有了。好歹宋朝的國策是“重文輕武”,加上王安石等一班人的說情,免一死,流黃州,做一個清閑的小官。蘇軾在黃州時,種地在東面的坡下,因此取號“東坡”,此時妻子王弗過世,蘇軾年43歲,屢屢去黃州的古赤壁,留下了那幾首千古絕唱。至于后來,皇帝屢屢讓蘇軾進京,蘇軾屢屢推脫,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慢的沒有一兩個月不行,還上表,說上許多理由。也因此,蘇軾至死也沒有回到京城里去。從我看來,蘇軾做“東坡先生”,要比做宰相要好,要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