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戀】吃事雜說(隨筆)
“吃喝玩樂”,于今人似乎常用作貶義,成了“不思進取、貪圖享樂”之舉,“不務(wù)正業(yè)、無所事事”之意?!熬舆h(yuǎn)庖廚”,原本是孟子用來表達(dá)“仁”的思想,勸誡齊宣王應(yīng)常懷不忍之心而施以仁政的比喻,卻被當(dāng)下很多人曲解為,“男人不應(yīng)呆在廚房里,不應(yīng)干廚房里的活”,成為一種逃避油煙污漬的借口。我倒覺得廚師應(yīng)該是一種很值得人欽佩的職業(yè),因為他們能用魔術(shù)般的手法將那些普通的食材變幻成一道道瑰麗的菜肴。更可貴的是,他們在那熱烘烘、油膩膩的灶臺前的忙碌,并不是為了自己的口腹。當(dāng)你在桌前吃得眉笑眼開之際,是否也能想到他們的奉獻與付出。
有人以為,吃吃喝喝不值一談,談吃論喝也實非高雅之事,其實文人寫吃事,又何傷大雅。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源遠(yuǎn)流長。有人研究,一部《詩經(jīng)》差不多半部都談到“吃”。在這千年前的歌謠里,在那一草一木、一蔬一果之上,都寄托著先民們對生活的感恩和熱愛?!皡⒉钴舨?,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薄对娊?jīng)》的開篇就讓我們見到了美女、見到了美食。那荇菜柔軟滑嫩的莖葉絕對是一味江南的清新小菜?!搬︶︷~,采之亨之”,讓我們曉得,那“老來裝仙丹”的葫蘆,居然也可“嫩時做菜肴”。早在杜甫的“雨夜剪春韭”,透著菜香的詩情畫意之前,《詩經(jīng)》里便有了“獻羔祭韭”之說,讓我們在念想陽春二月初生新韭那美妙滋味的同時,獲知韭菜在當(dāng)時有著不俗的地位,竟可以用來敬神祭祖。
有人說,凡寫吃之人,必是愛吃之人。這話也許不夠恰切,這世上又有幾個人不喜歡吃呢?于吃有十足的興致,于此道又有頗多的見聞和體會,寫出的文字方會有情趣、有風(fēng)神。寫吃事,不應(yīng)當(dāng)只是列菜譜、炫珍奇、傳授烹調(diào)技術(shù),寫吃應(yīng)當(dāng)在開闊讀者的視野、增長讀者的知識上,傳達(dá)出一種人生的趣味。用富有文采的筆墨,將自己的經(jīng)歷見聞和體味,深切獨特的表達(dá)出來。將吃寫得傳神,令讀者叫好的名家不少。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讓我叫絕、汪曾祺先生關(guān)于地方小吃、山珍野菜的文章,讓我一品之后能記憶許久。兩位先生經(jīng)多見廣,據(jù)說又都不“遠(yuǎn)庖廚”,也都善調(diào)五味,做得出幾樣佳肴。他們的愛吃、愛喝,于此道的極細(xì)品味,每每讓我羨慕于他們的風(fēng)雅和瀟灑,更有感于他們在談吃論喝時,透露出來的那份含蓄散淡的人生氣質(zhì)。
讀過莫言的《吃事三篇》,方知什么是饑餓,又何謂吃相“兇惡”。捧著他那些讓人忍俊不禁的自嘲文字,你終于明白,面對著滿桌子的美食,回憶饑餓究竟是個什么滋味。父輩們經(jīng)歷過三年自然災(zāi)害,那段吃不飽的日子,恐難以忘卻。如今上了年紀(jì)的父親,也時常會回憶過去,于飯桌前向我們講述那曾經(jīng)關(guān)于吃的故事。饑饉之年,父親和我大姑正在讀中學(xué),在腦袋和身體最需要營養(yǎng)的時候,卻是多數(shù)中國人餓個半死的時候。江南水鄉(xiāng)還不至于餓死人,但也得勒緊褲腰帶讓肚子變得小點。中午飯是自己帶的米在學(xué)校蒸,大姑每次都偷偷地把自己飯盒里的米多劃點給父親,說不能因為吃不飽讓哥哥笨了腦子。在父親唏噓感嘆的訴說中,我們也充分感受到那份兄妹情深。文革開始時,父親大學(xué)即將畢業(yè),書突然沒得念了。曾和幾個同學(xué)住在京郊的農(nóng)戶家里,彼時自然災(zāi)害雖已過,物資卻依然匱乏,許多窮地方的老百姓依然過著不能填飽肚子的日子。農(nóng)戶家中雖不至揭不開鍋,但盛給學(xué)生們的一碗稀粥里,米確實不見幾粒,父親和同學(xué)們戲稱之為“洪湖水,浪打浪”。父親還曾提起文革期間在閩地工作時,他的一位工友回鄉(xiāng)探親,寄來了一小袋糯米,父親和幾位來自江浙的工友如獲至寶,當(dāng)晚就將那一小袋糯米全下了鍋,滿滿一大鐵鍋的糯米粥,撐得大伙兒差點脹破了肚皮。想必那純糯米粥絕對無法和八寶粥相媲美,可是那一鍋久違了的濃濃的家鄉(xiāng)味道,卻早已深入腦海,每當(dāng)想起,那滋味便會涌上心頭、涌入口中,牽動起父親回憶往昔的情思。
與父輩們相比,我不曾挨過餓,也很少有過饑腸轆轆的感覺。對于吃,似乎也沒有十分強烈的欲望,更不會產(chǎn)生如小說里看到的,“一人一次吃一只雞,便不枉人世間走一遭”的愿望。平日里素不喜應(yīng)酬,總覺得既浪費又熬神,可有時又無法避免這所謂的“酒桌文化”。每逢盛會,十多道菜濟濟一桌,再加上甜羹、糕點、水果,相互敬個酒,說幾句恭維的話,怎么也得花上兩三個鐘頭吧。這是時間上的浪費,再說那“吃”。席間坐的若多是領(lǐng)導(dǎo)尊者,你總得講點禮節(jié),慢慢舉筷,微微落盤吧。為了那“文雅”二字,即使遇見了鐘情的菜肴,亦做不出那奮不顧身、埋頭苦干之舉吧。夾菜時,像小鳥般只夾一點,最可氣的就是那被酒浸泡了的舌頭,即使有一兩道山珍海味上桌,也好像品不出什么特別的滋味來了。相對于大吃如筵席,我更喜家中的小吃,或與家人好友去尋那有個性的小店、去坐那不拘束的攤頭。無需山珍海味,就算是家常小炒,也能感到那隨意吃點、隨意喝點的愜意和幸福。若得閑暇,于那周末的早晨陪愛人逛菜市時,看那籠里的生雞活鴨、菜攤上的青椒、紅柿、紫茄,還有那挨挨擠擠的人頭、不絕于耳的討價還價之聲,都會讓我感到一種生活的閑情逸趣。偶爾也照那烹飪書本或電視節(jié)目上學(xué)來的方法,試著做幾道家常菜,從妻兒的口是心非、不敢恭維到他們的欣然承認(rèn),也頗讓我能沾沾自喜、自我陶醉一番。
憶得多年前,有同學(xué)自遠(yuǎn)方來,于家中留飯待客。葷菜大都是買的現(xiàn)成熟菜,只需炒一二盤蔬菜,再弄得一湯上桌便可。事先讓主廚的愛人買了些土豆,愛人以為做排骨湯之用,我亦賣了個關(guān)子,交代她土豆我自會處理。添茶說話之際,讓同學(xué)稍待,鉆進那鑊氣氤氳的廚間。愛人也很好奇我如何拿這土豆做菜,我笑說今天用它做一道山東的名菜,一道廉價的美味。愛人去客廳陪同學(xué)說話,我也開始做這道菜。工序很簡單,將土豆連皮洗凈,用小鍋煮熟之后置于砧板之上,用刀面一拍,皮便綻裂開,土豆也成了圓餅狀。將這些厚重的小圓餅放入油鍋,待煎得焦黃之時,撒入事先切好的蔥段。再加入鹽,不等其溶化就起鍋盛盤。此時,金黃玉綠的滿盤焦香直入鼻孔,讓人食欲大增。猶記得當(dāng)時我那同學(xué)吃后,對這道蔥煎土豆贊不絕口,我亦在愛人和同學(xué)面前欣欣然。
價廉卻味美,這世上廉價的美味其實有太多太多。比如我們常見的花生。自腰果興盛以來,酒席宴上已不大多見花生米了。宴席待客自要表示盛情隆重,所選菜肴便往往取其價昂者。若論市價,一斤腰果可抵得上十斤花生米。老實說,花生米和腰果,哪個味道更好?我說差不多,各有其妙。腰果細(xì)膩香酥,無論是單炒或是作為其他菜的配料,都算美味。那“上不了臺面”的花生米亦毫不遜色,我甚至覺得比起腰果來,也許更勝一籌。因為花生米的做法更是多樣,口味也更是豐富。油鹽炸之、用醋或酒泡之、用之配芹菜拌熏干、燉豬腳或排骨,有咸香的、五香的、麻辣的、酸甜的。每年新上市時,連殼一起用鹽水煮,考究點再加點香料,手剝著吃,也甚是美味。說起這花生米,我還另有一種情愫。不知在你的記憶里,有沒有掛霜花生的影子。記得兒時,剛從售貨員的手中接過一小袋掛霜花生,我便迫不及待地撕開塑料包裝袋,取出一粒掛著潔白糖霜的花生扔進嘴里,舍不得嚼,先分泌點口水含著,待享受了一陣糖霜化開時的甜蜜之后,才將那花生嚼碎,享受它帶來的那滿口香脆。原本想著細(xì)水長流,慢慢享受,可是饞嘴的我,一粒接著一粒,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眼看著半袋掛霜花生就下了肚,索性將那剩下的也吃掉,心想:大不了?等攢夠幾毛錢時,再來體會這種甜蜜誘人的滋味吧。至今回想,仍能感覺到當(dāng)時,那種美好的滋味正穿透自己的五臟六腑,給我那無法言喻的妥帖和過癮。
到了兒子這一代,更加不懂得什么是饑餓,什么是憂患,他們哪里曉得什么是珍貴,什么又叫做舍不得。他們只知道想要吃什么,便會有寵愛他們的人給他們買來,他們只需張開那勢可吞天的嘴巴、撐起那用橡皮做的肚子。父親、我和兒子,對于同一樣吃食的味道,感覺是不大一樣的。就像櫻桃和桑葚,父親和我估計小時都沒見過櫻桃吧,那時櫻桃是屬于貴族的,桑葚是屬于我們普通孩子的。經(jīng)常吃櫻桃而難得吃桑葚的兒子說,桑葚的滋味和櫻桃無法相比,桑葚的甜里帶著土腥氣,櫻桃的甜卻是久久留在嘴里不散的清新味?;蛟S兒子說的不假,可是在父親的記憶里,那桑葚怕是當(dāng)時一幫窮孩子嘴里最好的水果了。而我的腦海里卻是那爬桑樹采桑果,把嘴巴和衣服弄得紫一片紅一片的,雖然回家挨頓臭罵,卻仍覺得開心、大飽口福的甜美回憶。而在這融入了我們不同人生況味的吃食里,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吃的歲月也流淌出了一條河,父親在上游,我在下游,兒子在河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