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警】《大學》與教育之道(雜文二) ——德育的過程
本周末學聆聽了王寶寨老師開解的“《大學》與教育之道”。經(jīng)文如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一段內(nèi)容主要是講的“七政”,《大學》的經(jīng)文主要講三個部分,三綱、七政、八目,這里的“七政”就是一個人修養(yǎng)身心的七個階段。
王老師的智慧開解讓末學收獲如下:
一、經(jīng)文大意
“知”就是知道、明了、覺悟了。覺悟什么呢?就是前面講的“三綱”,即人生的目標,人生的意義,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明白這些道理以后就“止”?!爸埂本褪峭V沽藗€人的自私自利,就會停止放縱。停止了放縱,就不繼續(xù)作惡了,斷惡揚善?!爸埂绷巳缓蟛拍堋岸ā??!岸ā本褪嵌ㄗ×俗约旱闹鞠?,指外面的誘惑不起作用了,把志給定住了,不動搖了,知道自己該怎么做,有了目標,有了方向?!岸ā绷瞬拍莒o,“靜”不是不做事,是指心里很平靜,就是心無雜念,一門深入,靜心投入到這個事,什么都干擾不了,什么都拉不回來,而且什么情緒都沒有,沒有怨,沒有恨。“靜”而后能“安”,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甘情愿,心底坦然,沒有抱怨,沒有忌妒,快快樂樂,安安穩(wěn)穩(wěn),安居樂業(yè)?!鞍捕竽軕]”,慮就是思慮,但不是今天的思慮,焦慮?!八肌备跋搿笔怯袇^(qū)別的,想是把一些情境放在心上,思卻是智慧的流露,不是打妄想。因為有“知”,有“止”,有“靜”,有“安”了,流露出來的東西就是正確的,方向正確,志向堅定,什么事都攔不住,什么態(tài)度,什么理念都很正確;“慮而后能得”,得者德也,得也是有所得,有收獲,同時也指做事合道,洽到好處,不偏不倚,止于至善,達到黃金分割的分割點,所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敝廊魏问挛锒加懈居兄δ?,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你了解了自然的規(guī)律,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去做事,就合道了。順道者昌,逆道者亡,就是這個道理。那為什么說“終始”而不說“始終”,始終就是一開始,一結(jié)束,就沒了。中國人都是按道而行,一陰一陽之謂道,是陰級陽生,陽極陰生,生生不息。而“終始”表示一個階段的結(jié)束就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就是生生不息,循環(huán)往復(fù)的意思。 所以中國人做事講究的就是合道。
二、“七證”立德修身的功夫
“七證”也是我們德育教育的一個過程。我們結(jié)合《弟子規(guī)》來看一看這七個部分。
第一是“知”。就是覺悟人生,是知道,明了。一個人立德修身,我們的德育工作首先要抓住這個“知”,讓孩子明了人生,這也是德育工作的著手點,這也是那個根?!洞髮W》一開始就是講“知”,如果不知,那后面什么都沒有。你不讓他明白、你不讓他明道、你不讓他明理,接下來的東西都沒有?!洞髮W》里明了什么?明了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價值是什么。就是“明明德,是親民,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說:知道人生的使命是什么,我這一生干嘛來了?淘行知說:“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泵總€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有一個大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人生使命是什么?人生的使命,其實每個人都一樣,就是“參贊天地之發(fā)育”,一個人來就是順應(yīng)天地之規(guī)律,延續(xù)宇宙自然的功能,生養(yǎng)萬物,天地之大德也。我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使命也是濟世助人,幫助萬物,這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只是我們每個人的工具不一樣,造成每一個人的職業(yè)不同,渠道不同,但使命是一樣的,都是明明德,在親民,就是修身濟世?!兜茏右?guī)》里“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余力,則學文”,這里既有修身又有濟世,這是“知”。
第二是“止”。就是放下自私自利,知道了就容易停止,就會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止住改過,就能改過自新?!兜茏右?guī)》里講,“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薄爸埂庇蟹畔伦运阶岳?,止住改過的意思,其實我們一個人知難行易,知道以后,這個止就容易了。我們的孩子知道以后馬上改,可是改了又犯了,又犯以后就是又迷了,所以我們?nèi)艘粫呵宄?,一會兒糊涂,迷了以后就不知了,悟了就知,知了就止,我們往往總是在迷悟之間,在知止之間,迷了就不止。所以下面要有“定”。
第三是“定”。就是要明了志向,要有堅定的目標,這樣才不會迷。習主席講不忘初心。我們黨員入黨宣誓時心潮澎湃,但時間一久就忘記了自己的誓言,所以要定志,圣與賢向,牢記使命?!兜茏右?guī)》講“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知道我們的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成圣成賢,不要自暴自棄,這是定。
第四是“靜”?!岸ā绷艘院蟛拍堋办o”,“靜”從外在講是力行,從內(nèi)心來講就是順境逆境都能心平氣和?!兜茏右?guī)》講“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見齊?!?“見人惡,即內(nèi)省,有則改,無加警?!焙檬聣氖?,一顆心都不動搖,這是“靜”。
第五是“安”?!办o而后能安”,“安”是安樂,能體會到助人為樂,心甘情愿,心安理得,并能感覺到一份喜悅?!墩撜Z》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這個“安”。學了之后要做,不做沒有喜悅,做的時間短了沒有喜悅,要長時地去習,不間斷地習,把學的東西回歸生活,變成自然,功夫到了,喜悅就出現(xiàn)了。所以七政是一種功夫?!兜茏右?guī)》講了很多,“聞譽恐,聞過喜,直諒士,漸相親?!蹦憧?,人家批評我都是歡喜的,哪有不安的?順境是喜悅,逆境也是喜悅,在這種境界中就開智慧了。所以“安然后能慮”。
第六是“慮”。那有了這七政功夫,做事自然是按《弟子規(guī)》做出來的。走路自然是“揖深圓,拜恭敬”。吃飯自然是“對飲食,勿揀擇”。做事自然是“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第七是“得”?!皯]然后能得”,“得”是境界的提升,德行的增長,也是得到,做事情肯定是有好的結(jié)果,沒有一件事做錯的,都合乎道,就成圣成賢了。
歷史上“七政”功夫有幾個榜樣。
第一個是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是孔夫子的心理歷程,是他立德修身的過程??追蜃舆@一生也七政功夫的過程。夫子從十五志于學,學什么呢?學覺悟,學明理。所以從十五歲到三十歲,這十五年期間,他“知”了,他“止”了。所以三十而立,立志向,立身行道,三十開始有了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十五年里,“知”了,“止”了,開始“定”了?!岸ā绷艘院竽??四十歲而不惑。到四十歲時,定而后能靜,心里平靜了,什么事都明明白白,沒有困惑。五十歲而知天命,知天命就是安生立命,樂天之命,也是“安”,也是“慮”。智慧開了,明白了,六十、七十就是境界的提升 ,面對一切順境逆境,快快樂樂,立身行道,濟世助人,擔起自己的人生使命,就為了大同世界而努力。孔夫子一生也是這七政的功夫。人的一生是七政功夫,短時期做德育也是這樣的過程??砷L可短。改小毛病是這樣一個小過程,改人生的大過失可能需要一生,還是這樣一個過程。
第二個人是了凡先生?!读朔菜挠枴分v得很清楚,了凡先生小時候曾經(jīng)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把他一生的命給推完了。他的命里有三個缺陷,一是一輩子不能登科功名,沒有高官做;二是沒孩子,無后;第三不能長壽,五十三歲就沒命了。這三點一算,了凡先生就很灰心喪氣,這人生又沒官職,又沒后代,又不能長壽,活著沒意思,就自暴自棄,就不再努力了。后來遇到云谷禪師,云谷禪師說人的命運是可以改的。改什么呢?了凡先生就講到自己命運中的三個弊端。禪師就讓他自己反思,就你現(xiàn)在這個狀況,你該不該當高官,該不該有孩子,該不該長壽?第一,該不該當官呢?當高官要怎么樣呢?“宰相肚里能撐船”,可自己肚量狹小,不能容人,恃才傲物。那請問不能忍辱又怎么能負重呢?受不得一點委曲,怎么當高官呢?第二,該不該有孩子呢?自己脾氣暴躁,多言耗氣,而且好酒傷身,徹夜不眠,這樣就很容易陽氣虧損,損傷精氣,用今天的話來講就容易得不孕不育癥,怎么會有孩子呢?第三,該不該長壽呢?長壽的人是什么人?心平氣和。而自己呢?脾氣暴躁,偏激懶惰,陰陽顛倒,怎么會長壽呢?云谷禪師就說,你既然找到了原因,那不就從因上著手,改掉這些壞毛病就行了啊。其實這個故事用現(xiàn)代的話說,一個人的命運是由什么決定的呢?“栽種一種思想就收獲一種行為,栽種一種行為就收獲一種習慣,栽種一種習慣就收獲一種性格,栽種一種性格就收獲一種命運?!泵\就是由性格、習慣、態(tài)度決定的,所以云谷禪師那你改掉這些性格、習慣、態(tài)度,那命運不就轉(zhuǎn)了嗎?你可以化吝惜為布施,改偏激為平和,改虛偽為真誠,改浮躁為沉著,改殘忍為仁慈,改懶惰為勤奮,改刻薄為寬容,改陰陽顛倒改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性格、習慣、態(tài)度都改了不就好了嗎?了凡先生這下子真明白了,怎么辦呢?“知”了以后就“止”。改脾氣、改性格、改習慣??墒歉牧诉€是記不住,還是要犯,怎么辦呢?云谷禪師給了他一摞子功過本,每天改了畫紅圈,沒改涂黑點,看紅圈多還是黑點多。一開始黑點很多,到后來紅圈多起來,到最后都是紅圈。這就是用功過格來“定”,定下志向。他改過發(fā)三心,勇心、恥心、畏心,“定而后能靜”,那就“改”。了凡先生改過三法,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先改事,不做這個事,然后到理上改,最后到心上改,就是邊念頭都沒,改了以后,了凡先生的命運改變了。當官了,當了寶邸縣的知縣,有兒子了,五十三歲也沒災(zāi)沒難,一直活到七十多歲。所以他找到了人生的崇高感和使命感,他活出了真誠,活出了快樂、活出了幸福,擔當起了使命,這不是就安樂嗎。了凡把自己的事跡寫下來,留給自己的兒子,也留給我們后人,教育后人,這是“得”,也是合道了。
再看諸藹亮的《誡子書》,其實和《大學》的“七政”功夫也是相應(yīng)的?!墩]子書》中這樣幾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蔽覀冇谩洞髮W》的七政功夫來對應(yīng)一下。 這段話的核心是“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毕日f“知止”,淡泊是“止”?!皟€”是止,“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也是“知止”,“知止”以后就停止自私自利,停止名聞利養(yǎng),所以淡泊是知止,“知止”以后就明智,知止而后能靜,靜然后能安,所以非寧靜無以致遠。致遠是智慧,智慧打開以后就致遠了,無窮無盡的遠。所以這《誡子書》核心的道理與“七政”功夫是一模一樣的。
三、“七政”功夫?qū)ξ覀兊掠ぷ鞯膯⒌?br />
1、我們要明白德育的過程是育心的過程,轉(zhuǎn)心轉(zhuǎn)念的過程,不是個活動的過程。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什么實效性差,我們把德育做成活動,忽略了孩子心性轉(zhuǎn)變的過程。沒有心性轉(zhuǎn)變的過程,效果就很差。比如我們的德育活動有很多,元旦做什么,三月做什么,五四做什么,六一做什么,七一做什么,八一做什么,九月份尊師做什么,十月份國慶做什么。每一月做什么都安排得滿滿的,搞活動,浮華熱鬧,大張旗鼓,但是德育里有沒有這“七政”?哪個字有?哪個字沒有?缺哪個?少哪個?而且七政都不是講的“行”,都是講的“心”。
2、把這七個字來對照一下我們的德育工作
(1)如何做到“知”?!爸逼鋵嵕褪敲骼砻鞯?,必須要有課程來保證。光是有活動不行,我們活動前一般會有個小小的動員會,甚至連動員會都沒有,拉出去就活動,孩子沒有覺悟,這很難做到“知”。所以《弟子規(guī)成長日記》的教學,為什么提出每天一節(jié)德育課,就是讓孩子每天都要覺悟,每天都要找找自己的良知,每一天都要明理。但是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我們總感覺一個月搞一次主題班會,一個月搞一次集中教育,就以為什么都明白了。大家不要忘記,明白了很容易迷,我們要不斷地擦試我們的心,因為社會環(huán)境污染很重,功利心充滿了我們周圍,誘惑充滿了我們周圍,孩子們很容易被拽進去。所以課程要保證,而且課程里不只是講知識,要讓他們真正的感動,真正的要明理。所以小學里都講故事,通過故事明理是對的。而今天我們的品德課,是為了考試,只要讓他背過就行,背過是不是“知”呢?不是,那是知識,不見得明白。
(2)如何做到“止”呢?明白以后怎么辦呢?就“止”?!爸y行易”,修身的過程,明白很難,做很容易,真正知道了肯定做得到。所以王陽明講“知行合一”,真正明白了肯定就能做到,當下知道,當下做到。過一會做到,過一會又做不到,就是又迷了?!爸?、“止”放在一起講,“知止而后有定”,是告訴我們“知”和“止”是一體的,真正知道了肯定能止,好比一個人渴了,他知道面前放的是毒藥,是斷腸散,而不是水,他喝不喝?不會啊,所以知了就能止。怎么做“止”?都在“知”上。所以為了讓孩子們有信心,要長善救失,就要讓他們把過失要找出來,可以寫到日記里去,知道了過失才能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