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探秘銅壁山(散文)
在濟南南部山區(qū)高而鄉(xiāng)東溝村附近有座銅壁山,山不高,卻因此山南坡有個天然洞穴,傳說漢留侯張良(字子房)曾在此洞隱居過而聞名。2016年11月29日,我和朋友一起游覽了銅壁山。
山南坡下面的小廣場上有一株三個成人方能合抱的參天古木,起初我以為是棵銀杏,但看了樹皮,覺得不像,我們倆瞅了半天都不認識。恰好遇到一位從山上下來的當?shù)卮迕?,村民告訴我們,這是一棵黃楝樹,有兩千多歲了,傳說是張良所植。我問,這樹就是那種能治病的黃連嗎?他說,黃連是草本,塊根入藥;黃楝樹是木科,又名苦楝,皮、葉、果也可入藥。我們聽了村民講解,不僅認識了黃楝樹,而且長了見識。黃楝樹周圍有石欄圍護,附近還裝有監(jiān)控探頭,顯然已經(jīng)受到有關(guān)部門的重點保護。古樹兩側(cè)有泉兩眼,井狀,名雙白虎泉。古泉傳說也為子房所挖,現(xiàn)在均修葺一新,且有石亭罩之。窺井內(nèi)皆有水,離地面不過兩三米。據(jù)村民說,他們祖祖輩輩飲用此泉,村里人從來沒有得癌癥的。我一想,或許這神泉與這棵古樹有一定的關(guān)系吧?
抬眼看山,山雖不高,卻滿目綠色,風景很好。一條上山的石階蟒蛇一般鉆入茂密的松林里。我們開始上山,片刻便到了子房廟。廟不大,房屋三間,前有廊檐,雕梁畫棟,甚為典雅,看樣子應(yīng)為明清建筑吧。廊檐上有“千古謀圣”的牌匾。我覺得子房無愧于這四個字。室內(nèi)正堂置子房塑像,高大端莊,面目睿智,兩側(cè)還有金童玉女塑像相伴。塑像前的香爐內(nèi)香煙裊裊,兩個十幾歲的少年正在虔誠地跪拜。
離開子房廟,我們繼續(xù)登山,一會兒就攀到了山半腰處的子房洞。子房洞青石券門,門楣處一橫條石上刻有“漢留后子房隱仙洞”幾個字,字跡雖有點模糊,卻甚為規(guī)整。進得洞來,迎面右側(cè)有小石廟一座,占去洞徑三分之二的面積。比較奇特的是廟內(nèi)供奉的子房塑像,坐于一石龜身上,倒也符合子房騎神龜仙游的傳說。我們從小廟西側(cè)狹窄的走廊繼續(xù)進洞,洞內(nèi)頓時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洞徑大約寬三四米,高達五六米,還算寬敞。兩側(cè)洞壁均坑洼不平,分布有若干大大小小的洞孔,卻都不深,也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洞壁上也未發(fā)現(xiàn)有石鐘乳、石筍之類的巖溶景觀,可以斷定這不是巖溶洞。越往里走,光線越暗,我們只好借著手電、手機的燈光照亮。入洞二三十米后,洞穴忽然右拐然后北向,還有一個小下坡。洞里的空氣仿佛凝固一般,靜得出奇,有點悚人。無意間我發(fā)現(xiàn)洞頂聚集了若干的鳥類,皆附在洞壁上,好像是蝙蝠,密密麻麻的有點瘆人。我用手電晃之,蝙蝠們均不予理睬。隨著不斷深入,洞頂也時高時低,時平時尖,變化多端,高處約有十幾米,低處須彎腰低頭方得通過。漸漸地洞徑越來越細,潮氣卻愈來愈重。直到洞徑小到只能容下一人兩人不能并肩時,走在前面的朋友說洞口太小,過不去了。我到近前一看,也不是過不去,只是我們穿的比較臃腫要費點勁兒而已。我用手電往洞里照了照,仍然深不可測,見同伴有退卻之意,我也有點膽怯了,于是我們決定撤出。據(jù)來探過險的人說,洞穴深達百米,盡頭處有地下暗河,細聽有流水淙淙之音。還有人曾在洞盡頭撒下谷糠,幾天后,谷糠從遠在濟南的趵突泉里漂出,證明此洞地下暗河與趵突泉泉脈是相通的。未能抵達洞穴盡頭,雖有點惋惜,但我們畢竟不是來探險的,到此一游也就知足了。
出了洞,見洞口兩側(cè)有石碑幾通,從模糊的字跡中大概明白為明清各代修繕子房洞的碑記。洞口西側(cè)不遠,山崖上還有一個小洞,不深,洞口神似烏龜。傳說子房羽化成仙后,此石龜便脫殼而出,馱負子房跟赤松子仙游而去。
子房墓在銅壁山東面的山谷底下,墓有三座,東西向一字形排列。墓的造型基本相同,底部皆為長方形,青石砌就,只是兩邊的墓頂為穹形,水泥灌頂,中間的墓上半部為全石金字塔狀,看似略大一些。中間大墓前兩側(cè)各有石碑一通,西側(cè)的墓碑字跡全部模糊,幾乎一個字也看不清,估計年代在明、清之前;東側(cè)的墓碑字跡稍清楚一些,可以清楚地認出落款為大清光緒十六年(1891年)。從碑文中了解到,三座墓自西往東依次為張良、黃石公、尹宗。黃石公為張良老師,尹宗為當?shù)卮迕?,張良的道友。這三座墓最早為何人何時修建也不得而知。
我不知道最初的子房墓是什么摸樣,如果是一堆黃土我也不會驚訝?,F(xiàn)在的子房墓我估計年代也不會太遠,是后人重修的肯定無疑。見了如此寒酸樸拙的子房墓,我就想,作為劉邦的重要謀臣,為建立西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張子房,卻在功成名就之后不貪戀權(quán)位,主動放棄優(yōu)裕奢華的生活,毅然退隱山洞,潛心修煉,甘愿受苦,一般人都難以理解,更是難以做到的。尤其是他死后也不像一些王公大臣那般深埋厚葬,真不愧為千古謀圣!
據(jù)說,現(xiàn)在全國各地有張良墓、張良廟若干,僅山東就有張良墓兩座、子房洞兩處,且均得到歷代官府和百姓的保護。至于這些張良墓,只有一座可能是真的,但究竟是哪一座呢,至今還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