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東冒寨子沒有傳奇(散文)
有關(guān)我的家鄉(xiāng)東冒寨子的文字,繪畫,影像等資料幾乎沒有。只是在縣志上有短短的一段記敘,是關(guān)于五十年代在全縣最早成立了一個叫“新華社”的農(nóng)民互助組織,就再無其他的訊息了。卻在鄰近的鄂托克前旗的一些記載里,關(guān)于東冒寨子的故事則多了一些敘述。
數(shù)字信息時代幾乎是一個沒有了遮蔽的時代,然而也是一個被遮蔽了最多的時代。有了記錄是一種光鮮的遮蔽,沒有記錄,倒像是保留了一張干凈的紙張,翻開來看,就可以完完整整地告訴我們一個地方原本的真實了。
世界是偌大的,但是我們卻不能去完全的了解,因為這是一個過于宏大的話題。我們的眼睛只能是關(guān)注與某一個地方,某一個村莊,抑或是某一個小小的角落。這是一種幸福又是一種失落。就像我們奢談起歷史的時候,我們對歷史又能了解多少呢?我們一直把自己的目光和精神局限在只有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里。所以,除了自己所經(jīng)歷過的,每一個人對于歷史真實的了解其實是一無所知。
歷史畢竟不是幾部著作所能說闡釋得清的,更不敢恣意的用它去做自我的演繹,任何的虛構(gòu)和粉飾,其實是把歷史給綁架了。
所以,我就只能站在歷史的邊緣,追求著自己想象里的終極的惆悵與歡樂。
我的家鄉(xiāng),存在于遙遠記憶里的概念,就是一個古戰(zhàn)場。冷兵器時代殘酷的殺戮,被鮮血浸透了生命的腥味就一直在它的空氣里飄蕩了幾千年。塞外沙原,古長城腳下,對于外人來說可能是是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地理標志。而在我們看來,它就是一縷明媚的陽光,一塊干凈的土地,一絲綠色的清風,或者是一段難忘的回憶,一首在童年里永遠也唱不煩的歌謠。
東冒寨子,我的家鄉(xiāng)的上空,肯定沒有可怕的幽靈在飄蕩,只有滋生于它身體的安寧吉詳牢牢保佑著這片生生不息并令人留戀的土地。
因此,東冒寨子沒有傳奇!
東冒寨子這個村莊的形成恐怕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的誕生應(yīng)該是在明末清初。因為只有在長城這道邊防堡壘失去了它應(yīng)有的作用之后,北疆的各個民族才能在沒有任何阻礙的情況下得到最大程度的融洽的交往。而東冒寨子恰恰就在花馬池明代長城關(guān)以北,背靠另一道早就廢棄的俗稱二道邊的長城的南麓。它的形成說明了當時的漢民族可以自由的出入蒙漢交界,并與當時的蒙古貴族達成某種協(xié)議,在這片土地上耕種牧羊,繁衍生息了。
長城原本是一個民族的輝煌,因為它抵抗了外來的野蠻侵略。然而它的沒落也不失為一個時代的進步,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和北方各民族文化之間得到了進一步的大融合。
東冒寨子真是一個幸運,它作為一只眼睛,見證了這個偉大的瞬間。它又是一個點,牢固的定在了這些文化往來穿梭的路途之上,使得不能駐步的時間,把這些文化元素浸淫在了它粗陋或是細致的脈搏里,潛伏下蓄勢待發(fā)不甘寂寞的別樣的精靈。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即可以吼秦腔,也可以唱亂彈。既能聽得慣蒙古長調(diào),又能被信天游的凄涼感動得眼淚汪汪?;刈迮笥褋砹耍麄儠M量尊重他們的習俗,蒙古族兄弟進門,他們則置酒相迎。他們以他們的智慧,踱步在各民族相互理解與真誠相待的情分之間。他們的包容和寬厚,是需要一種博大的胸懷,更需要一種不容置疑的信任。他們所經(jīng)過的那個時代,則是需要它的后人們永遠致敬的時代。
肥沃的歲月之土壤,早已將這些植根于這個不見經(jīng)傳的村莊的基因里,從來不曾衰落過。
奶茶的香與蓋碗茶的甜,對于東冒寨子來說,都是不能棄舍的敬重;大燴菜的適口與陜甘面食的精美,對于東冒寨子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磁F粲奥犼儽闭f書,是這個村莊曾經(jīng)的故事,來了河套的二人臺,一樣讓這個偏僻的村莊變得津津有味。
或許還有一代又一代偏愛夢想的青蔥歲月,悄然地凋謝在走頭頭騾子的響鈴聲里。
這是一個珍惜笑容而不吝嗇眼淚的村莊,也是一塊盡情容納而不排外的土地。
東冒寨子,我的家鄉(xiāng),它不具有創(chuàng)造傳奇的潛質(zhì)。
東冒寨子最早有冒、李二姓,只有寥寥幾戶人家在這里居住,為了躲避匪禍戰(zhàn)亂,他們都先后修了寨子?;蛟S是冒姓人修的較早吧,村莊便由此而得名??赡苁且驗槭赖赖钠D難和一些人為地因素,這些寨子早已經(jīng)墻塌屋毀,沒有一點的痕跡可尋了。尤其是李姓人家,在家業(yè)敗落后,他們的后代都于民國時期就離開了這里,現(xiàn)今生活居住在北京市和本縣及鄰近的內(nèi)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其他地方了。
尤姓于清朝乾隆年間從陜北榆林碾轉(zhuǎn)流落來到這里的時侯,有兄弟三人。一路的奔波浪跡,已經(jīng)讓他們筋疲力盡了。便在村北長城邊的烽火臺下挖了窯洞居住下來,安放下他們逃離家鄉(xiāng)時背出來的一尊柏木神主。
他們的沉默寡言,他們的謹慎與孤僻,刻意隱瞞了他們不為人知的隱秘身世。然而,他們顛簸了一路而不敢拋棄的祖先的神主,又說明他們的骨子里有著祖訓里不容改變的忠孝良善所塑造的家族觀念。
他們再也沒有返回榆林,恐怕那里是他們不忍回首的傷心之地。
可能是因為初到這里生活無著,兄弟三人不得不再此灑淚而別。一人奔鹽池西南,遂定居在了現(xiàn)在的馬兒莊附近,一人過黃河以西,從此便杳無音信了。小時候聽爺爺說,在他小的時候,曾經(jīng)常見到馬兒莊的尤姓人來過,至今算來,那也是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再以后因為時代的變遷和戰(zhàn)亂饑荒,兩下雖相隔百余公里,卻漸漸地斷了往來。
居住在東冒寨子的這位尤姓先祖,極像一株春天里泛青的幼苗,緊緊吸附在這片廣袤的沙原之上,扎下了他深深的根系,終于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我的這位先祖,因為他的聰慧和勤勞,得到了周圍人的贊許,也得到了本莊李姓財主的青睞。這位李姓財主不但把自己的姑娘許配給了我的這位先祖,還陪送了土地牛羊,用以資助自己的女婿過上好的光景?,F(xiàn)在村北還有一塊田地叫“嫁妝地”,便是這樁美滿姻緣的一個見證。
尤氏一族,從此在這里得以繁衍生息,逐漸成為莊子里人口最多的大姓。
我的這位先祖在此立足之后,便與莊子里的冒李兩家和睦相處,休戚與共。在那個世事變化莫測的年代里,他們御外敵,度饑荒,一起經(jīng)歷著磨難而不分彼此。
清末回亂的時候,便有匪人借勢而起,滅莊絕戶,慘絕人寰。那個時候我們這個地區(qū),幾乎到了十村九空的地步。在匪徒屠滅了附近的村莊之后,就準備圍剿我們這個莊子,是村北那座高大的烽火臺,救下了這一個莊子的人命。在這座烽火臺上,東冒寨子冒李尤三姓的先輩們,不懼生死,用他們手里的火槍,棍棒,磚瓦,擊退了匪徒們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最后借著夜色,全村人安全的退避進北邊一望無際的芨芨草灘,躲過了一次慘無人道的血腥的屠滅。
就在這次禍亂中,尤姓的一位先輩殞命于這寂寂的荒漠。因為保衛(wèi)家族和村莊免遭涂炭而獻出了生命,他是一位英雄!
那座烽火臺至今依然存在,它的高聳偉岸就能說明它曾經(jīng)的不屈。它所經(jīng)歷過的寫滿血淚的記憶,一直藏在它貌似冷峻的挺拔的影子里,讓一切的探詢都不能讀懂它的悲歡。
在此次危難之后,這個偏僻的村莊便在戰(zhàn)爭和饑荒里艱難的喘息著,像一棵即將枯萎的蒿草,等待著春天甘霖的滋潤。
全國解放以后,東冒寨子便遭遇了拓展命運的機遇。五十年代合作化的時候,遵照政府的號召又將附近散居的李、張、汪、劉、賀等姓氏人家遷了進來,由此而成為擁有幾十戶人家的較大的村莊了。
一個村莊的離散聚合,都是因了它的宿命。不管機緣的幸與不幸,不管是彼此的磕磕絆絆還是彼此的相扶相持,都被那一村熱氣騰騰的雞鳴狗叫給掩飾了。
每一個人都獲得過家鄉(xiāng)的贈予,可能他從來就不曾理會過這種贈予的可貴,這就需要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去慢慢的感受了。不知道經(jīng)年之后,當垂垂暮年時,再回首顧望,他會怎樣的看待自己輕慢過家鄉(xiāng)的慚愧呢?
凡是第一次來到西北的人,都在感嘆著西北的廣漠,東冒寨子則是這片廣漠中的一粒極為細小的塵埃。不熟悉的人因為它的細小而從不經(jīng)意,熟悉它的的人則知道這粒細小微塵里那無法估值的千鈞分量。
它是一顆深深嵌入人們血脈里的巨石,牽系著飄飛在四面八方里的那些關(guān)于故土村莊的悠悠鄉(xiāng)愁。
接受了東冒寨子的養(yǎng)育,我們必定要感恩于她的深情,盡管我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她的風沙,她的旱魔,她的饑饉,她的嚴寒。或許曾經(jīng)的幸福抵不過曾經(jīng)傷害的痛楚,但是那一絲溫暖卻始終在我們不變的記憶里漫延
我們懷念遠眺北大池鹽湖的那一抹湛藍
我們懷念一棵樹的神圣茂密和被伐毀時的顫慄
我們懷念海牛灘的傳說和敖包梁上潔白的羊群
我們懷念沙邊子的牧場和寶子梁上放開嗓子亂吼的歌聲
我們懷念抱著三弦唱著《寡婦斷根》那個我叫冒記舅爺?shù)睦蠞h
我們懷念領(lǐng)著人們種了一片樹木又看護了一生的那個我叫小爺?shù)睦宵h員
我們懷念過年的窗花五月的精糕八月十五的大月餅
我們懷念遍地的甘草開花的苦豆一望無際的大雪
太多的懷念就是拂過故土最摯真的情感,離開的太久就會覺得離得愈近了……一棵沙棗樹,幾只蘆花雞,一口沉默在村邊的水井,沒有一樣能從你的記憶里放下。其實,我們一直在復(fù)制著家鄉(xiāng)的生活,那應(yīng)該不是矯情,而是對所謂鄉(xiāng)愁的一個最好的寄托。
東冒寨子,它對于曾經(jīng)生活在這里和依然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來說,它擁有最為高貴的魂靈和最為堅忍的骨骼,它的榮辱興衰與他們息息相關(guān)。
東冒寨子,這個小小的沙原小村,依然沒有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