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心愿】廬山游記(征文·散文)
2016年11月11日傍晚,我們一行人乘大巴車離開濟(jì)南,踏上了去廬山的行程。第二天上午8點多鐘,我們跨過長江,抵達(dá)廬山腳下。與當(dāng)?shù)貙?dǎo)游接上頭,導(dǎo)游帶領(lǐng)我們開始爬山。
到廬山的游客大多數(shù)是坐景區(qū)公交車上山的,連當(dāng)年毛主席上廬山也是躍上蔥蘢四百旋,而我們卻是選擇從廬山后山開始爬山。上山的路叫好漢坡,是九江市民平時爬廬山健身的一條路線。山路不甚陡峭,石階也不平整,對于我們這些經(jīng)常爬山的人來說,這樣的路已經(jīng)很不錯了。還未上山之前,天氣有點陰,遠(yuǎn)眺廬山,云籠霧繞,如同仙境。剛爬山時,霧氣還不大,能夠看得較遠(yuǎn),石階卻濕漉漉的,大概濕度大是廬山的常態(tài)吧。隨著地勢不斷升高,霧氣漸漸地濃郁,還夾帶著細(xì)細(xì)的雨絲,不用打傘的那種,倒是怪浪漫的。我們最前面的幾個人可能爬得比較快,與隊伍漸漸地拉開了距離。爬山耗費體力,汗流浹背是我的常態(tài),不論春夏秋冬,因此我的衣服也是從毛背心到抓絨衣接連除去,只穿一件長袖體恤。盡管如此,我仍然像夏天爬山似的抓條小毛巾在手里,不停地擦汗,過一會兒就擰一把,汗水嘩嘩的。廬山上不缺水,從山上淌下來的山泉多的是,我爬一段距離,就把毛巾在山泉里漂洗一下,然后擦把臉,真是愜意無比。路邊的樹多是一些高大的杉樹,粗而直,挺拔頎長,像威武的士兵列隊路邊歡迎游客的到來。到半山亭,領(lǐng)隊說休息會兒吧,等等后面的人。半山亭是一座民國時期的建筑,雖然有點破舊,但依然堅固,六根柱子系青石壘就,右面石柱上嵌有“半山亭”幾個字,左面石柱子上也嵌有“民國二十一年夏青芝老人重建”的字樣。休息一會兒,大部分隊友都跟了上來,大家繼續(xù)登山。一路上雖然聽著路下面山谷里溪流的轟轟聲,但因為山上植被茂密,卻只能聞其聲,難見其影,心便有點不甘。到達(dá)一塊阜地,終于見到一條小瀑布掛在山谷里的一處懸崖上,比較醒目,落差大約有三四米,雖然不大,我們卻感到很新鮮,大家紛紛與瀑布合影。
到達(dá)山上一處埡口,已經(jīng)接近牯嶺鎮(zhèn)了,我們坐下來歇息。一陣山風(fēng)襲來,冷颼颼的,我又穿上了抓絨衣。這時霧雨下的稍大了一點,有人便撐起了雨傘,但一會兒又少了。坐了接近十分鐘,身上汗水也消了,覺得有點冷,大家便出發(fā)。到達(dá)牯嶺鎮(zhèn)時,山上的云霧更大了,20米之內(nèi)不辨男女,鎮(zhèn)上的建筑物也霎時掩藏起來,像跟我們捉迷藏。這廬山的霧啊,確實名副其實,難怪古人都發(fā)出“不識廬山廬山真面目”的感嘆呢。我們沿著鎮(zhèn)上的公路到達(dá)中心廣場,這時已經(jīng)下午1點半了。置身于海拔1200米的牯嶺鎮(zhèn),想在山上眺望下九江市容也是癡想,看到的只有云海茫茫。用完午餐,我們前往錦繡谷游覽。
到錦繡谷,須經(jīng)過如琴湖。如琴湖是一個高山湖泊,因形狀像一把提琴而得名。湖水平靜如鏡,清澈碧透。岸畔紅楓似火,法桐葉黃如金,漫山的蒼松,綠杉,組合成一幅初冬廬山的錦繡畫卷,令人心醉。進(jìn)入錦繡谷的第一個景點是天橋。天橋就是山谷兩邊各有一截石頭伸向峽谷,卻錯位相隔約有二十米遠(yuǎn),似乎兩者根本沒什么關(guān)系,但這里卻有個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zhàn)的神奇故事。朱元璋大敗被追擊至此,朱騎戰(zhàn)馬過了石橋,陳友諒正要過時,天空忽然一個驚雷,石橋斷為兩截,朱元璋得救,并且后來做了皇帝??淳皡^(qū)宣傳照片,這石橋確實像是斷了一樣,但是現(xiàn)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是拍攝者利用拍攝角度將這兩截石頭拼湊在了一起。
經(jīng)過好運石、黃云萬里、梵音泉、觀妙亭等景點,到達(dá)仙人洞。洞口高七八米,寬七八米,洞口上方有巖石前伸,像一只巨大的手罩住洞口,故稱佛手巖。洞邊巖壁上有很多歷朝歷代的石刻,其中毛澤東的那首著名的詩歌也被鐫刻在一塊石板上嵌入石壁,在右邊巖壁顯眼處: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因為主席這首詩,佛手巖之名漸被仙人洞所取代。我看了會兒石刻準(zhǔn)備進(jìn)洞,剛走了沒有幾步,就到洞盡頭,覺得沒有盡興,不免有點失望。洞盡頭還有一個暗洞,但里面黑黢黢的,聽見有水滴答的聲音,抬頭見洞額上有“天泉洞”幾個字,下面水池欄桿上有“瓊漿”二字,估計是個泉吧。洞中央有呂洞賓神像,傳說呂洞賓就是在這里修道成仙的。我繞著呂洞賓神像一周,出了洞。洞西面緊挨著還有座廟,古樸典雅,飛檐畫棟,是供奉太上老君的,好像有道士。廟前面懸崖上伸出一塊巨石,像只蟾蜍,石頭側(cè)面刻有“縱覽云飛”四字,意思不難理解,上面還刻有“豁然貫通”幾個字便讓人不甚明了,我琢磨里面有點禪意吧。石頭邊上還生有一棵松樹,不太粗大,名叫石松,兩根松枝做擁抱狀,像歡迎八方來客似的。松樹老根裸露在外,卻迎風(fēng)挺立,千百年不倒,為廬山名松,不知道毛主席詩歌中那句“暮色蒼??磩潘伞崩锏膭潘墒遣皇蔷褪侵傅倪@一棵呢。與石松緊挨著的懸崖上還有棵古銀杏,樹本粗大,足有千年樹齡,卻多處腐朽,似乎奄奄一息,看看枝椏,樹葉都黃了,說明銀杏依然生機(jī)盎然。仙人洞和太上老君廟前面不甚寬敞的地面上生長著一些粗大的水杉,足有二十棵吧,里面似乎沒有松樹。在這里眺望山下,除了云海茫茫,仍然什么都看不到。
仙人洞前面山上有個碑亭,碑亭四個鐵柵欄門,皆關(guān)閉,能見到碑立在亭中心,據(jù)說碑上篆刻了朱元璋題寫的《周顛仙人傳》,紀(jì)念周顛仙的。
到花徑,沒看到多少鮮花,倒是有幾棵紅楓嬌艷似火,是初冬的廬山上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這里有座白居易草堂,堂前面有漢白玉白居易雕像,后面有座圓亭,亭中間有個凹井,大約二三十公分深,底部有兩個刻字“花徑”,傳為白居易手書。白居易被貶至九江做官,比較失意,有次上廬山游玩,見到山上桃花剛開,而山下桃花早已凋謝,有感而發(fā)做了首詩歌《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花徑”之名由此而來。
初冬天色黑得快,暮色蒼茫時我們回到牯嶺鎮(zhèn)住下,然后用晚餐。因為第二天一早我們將離開牯嶺鎮(zhèn)不再回來,所以飯后,我們幾個人去附近的美廬參觀。美廬為宋美齡與蔣介石在廬山的別墅,蔣宋二人夏天都要來此避暑,直到40年代末離開廬山去了臺灣,從此再也沒有回來。因為夜間不開放,我們只能從大門口隔著鐵柵欄門眺望幾眼燈光下的別墅外觀罷了。
回到賓館,因為今天爬山、游覽比較累,于是九點歇下,一覺到五點,起床洗漱。五點半用早餐,然后去看三疊泉瀑布。尚未出賓館,有人去室外看了看回來說,下雨了,但不太大,需要打傘。天色還沒亮,我們上了出租車,只知道是朝廬山東南方向去的,跑了接近20公里,到達(dá)五福園,這時天已經(jīng)亮了。巧合的是,小雨驟然停了,也算老天爺開恩,不然打著傘爬山走路總是不便。我們沿著一條山谷,跟著山溪的腳步一起前行。山溪水愈聚愈多,水勢愈來愈大,山谷里的小瀑布也是一個連著一個,令人看著也覺得神清氣爽。不覺到了山谷的盡頭,石階斷了,下面好像是萬丈深崖,我們只能轉(zhuǎn)道上山。在山頂有戶人家,主人正在燒火做早飯,或許是木柴不干,門前烏煙瘴氣的。本來打算休息會兒,見主人好像不歡迎,于是大家只好繼續(xù)趕路。剛下了幾十級臺階,云霧忽然直涌過來,幾乎對面不見,愈往下愈大,很是令人失望,估計這次看瀑布是懸了。下到山半坡,忽然聽見大瀑布震耳欲聾的聲響,但濃霧似乎沒有散開的跡象,這令人更為焦急。大家下山的動力也不大了。下山的臺階是沿著直立的石壁邊修建的,非常陡峭,比較悚人。石階也是濕漉漉的,有的地方還有小水洼,好在廬山管理者根據(jù)廬山特點非常人性化地將石階都弄得凹凸不平,這樣不容易滑倒,我們有驚無險地下到接近山谷的底部。就在接近谷底的時候,透過云霧忽然發(fā)現(xiàn)右面不遠(yuǎn)處大瀑布從天而降的縹緲身影,這令人有點喜出望外。只見瀑布像決口的江水一般從接近百米的高空墜落下來,發(fā)出的聲音像悶雷似的,只可惜三疊瀑唯見最下面一部分,上面的三分之二都在云霧里了?;蛟S有的人覺得不能欣賞到瀑布的全部有點遺憾,其實我也是這么認(rèn)為的,但在大霧里欣賞其實也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瀑布的雄姿來。如果換一種思維,欣賞瀑布的朦朧美感,豈不是另一種詩意的境界呢?這就像作畫,適當(dāng)留白,給讀者留一些想象空間豈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山谷下面有一塊觀賞瀑布的平臺,平臺下面是瀑布跌落的水潭,離平臺大概有十幾米的高度。瀑布分兩股,大部分在東部,水不是直接跌入水潭里,而是跌在水潭邊崖壁上凸出的巖石上,飛珠濺玉,像利箭一般四處飛射,一部分直接趟進(jìn)水潭里。另一股瀑布在西面,兩者之間相距幾米遠(yuǎn),像一縷白帶直接跌入水潭邊崖壁上,然后拐個彎兒趟進(jìn)水潭里。水潭中央里有塊巨石,像只水牛似的站在水里,巋然不動。潭水綠油油的,卻被瀑布瀉到潭里攪動的一刻也不得安寧。潭水從東側(cè)流入山谷里。
沿著山谷下山,山谷里的大霧一直彌漫不散,兩側(cè)山崖相對,烏蒙蒙的勢如山門。山谷里巨石嶙峋,溪流洶涌,瀑布奇形怪狀,接二連三,雖然落差比較小,但噴雪涌玉,音律婉轉(zhuǎn),給人的感覺真爽。出了售票口,坐電瓶車到山東門,結(jié)束廬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