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波士頓(三)
作品名稱:毫無優(yōu)勢 作者:曲新同 發(fā)布時間:2014-10-30 14:17:06 字數(shù):3714
作為對可敬的托馬斯.波士頓
這位教長受人尊崇的體現(xiàn)
他的個人人格受到高規(guī)格極度的尊敬,
他的公眾奉獻精神廣播于廣大人民中間
他的諸多著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于極其重要的基督教的發(fā)展過程之中。
我們特立此碑,由基督內(nèi)我們感懷備至的公眾。
力爭從窄門而入:對于許多人,我告訴你們,你們想要進入,卻不能夠。
路加福音·第11章24節(jié)。
威爾的所見肯定是不能代表真正意義上的柯爾克,而在十八世紀初期的柯爾克已經(jīng)是埃特里克教區(qū)特別重要的一部分了。
當時這里主要起作用的就是一位名叫托馬斯.波士頓的牧師,他的這個名字就是到現(xiàn)在依然還有人記得——如果他本人真的被人懷念的話——可至少他是被人作為一本書《人類本性的四個方面》的作者而被人記著的,據(jù)說這本書在蘇格蘭每一個虔誠的家庭中都是在書架上與《圣經(jīng)》緊挨著放在一起的。而在蘇格蘭每一個基督教教會家庭都被認作是極度虔誠的家庭。長期對生活密切的考察以及痛楚的對信仰的構(gòu)建形成了這種關(guān)懷。這里沒有儀式上的慰籍,不是場面上盛大的鋪排。祈禱不僅僅成為常態(tài),而且是私密而煎熬的過程。靈魂隨時準備接納永恒的生命,總是處于疑慮和危險之中。
托馬斯.波士頓的激情始終保持高漲沒有停歇過,為他自己也為整個教區(qū)的人。在他的自傳中他談到了自己一連串的災(zāi)難降臨,備受煎熬的魔咒附身,甚至感覺到自身卑微而沉悶,即便在布道福音之際,或者在自己的書齋里祈禱之時。他祈求救贖。他朝著天空裸露自己的胸懷——至少來說是象征性的——幾乎到發(fā)狂的程度。當然他會用帶刺的鞭子戕害自身,如果這么做不是對教義有損的話,如果不是進一步加罪自身的話。
有的時候上帝俯聽了他的祈禱,有的時候卻沒有。他對上帝的渴望從沒有終止過,然而他卻絕對沒有感覺到已受眷顧。他清晨起身之際渾身充滿圣神,義無反顧投入馬拉松般的布道當中,他主持莊嚴肅穆的領(lǐng)圣體儀式,在其中他感覺自己就是上帝的盛器,見證了許許多多靈魂的轉(zhuǎn)變。但是他嚴自體察不把這一切歸于自身的成就。他明白自己依然還會犯驕傲之罪,他知道救贖由此而會迅即脫離自身。
他在努力跋涉,他一次次跌倒。接著又是無盡的黑暗。
這段時間里他的蘇格蘭式牧師住房開始漏雨,四面墻壁上一片潮氣狼藉,煙囪也開始往屋內(nèi)返煙,他的妻子和孩子們還有他自己都在經(jīng)常發(fā)燒生病。嗓子受感染,再加風(fēng)濕病,痛楚難當。他有幾個孩子不治而亡。他的第一個孩子現(xiàn)在我覺得可能是患了先天性脊柱裂,這個小女孩出生后不久就亡故了。他的妻子心煩意亂憂心如焚,盡管他盡大力量來安慰她,同時他卻感覺到對她抱怨上帝的旨意很不以為然。同時他也在事后極度痛心地自我譴責(zé),那一次他揭開棺材蓋子,再看一眼自己最心愛的一個三歲男孩的遺容。這是多么的邪妄,簡直是虛弱不堪的表現(xiàn),竟然對已故的一塊原罪血肉如此戀戀不舍,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對于上主智慧地把它收回的一種質(zhì)疑。接著就必定是一番百般努力的克制,嚴厲的自我譴責(zé),以及不歇氣的一陣祈禱。
竭力加以克制的不僅僅是他自己靈魂的沉悶虛弱,還有跟大多數(shù)自己同行牧師們扯不斷理還亂的糾結(jié),因為他越來越對一篇論述發(fā)生了很深的興趣,這篇論文的題目叫作“現(xiàn)代神學(xué)的精髓”。文中他被指為拘于精髓教條之中,個人處于步入唯信仰論的危險。而唯信仰論按邏輯推理是發(fā)自宿命論信條,可它只提出了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問題——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毅然決然之人的話,那么你為何不能痛下狠手棄絕你所喜歡之事呢?
然而請等一下。是的請等一下。對于作為一個毅然決然之人,這個又有誰能敢于確定呢?
而且作為波士頓的問題所在,當然定非是要棄絕何物的問題,而是一種強制之中的沖動的問題,這是一種可貴的沖動,要去遵循某些理性所引領(lǐng)的方向。
然而,非常及時地,他迅速脫身不再犯錯。他退卻了。他安全了。
他的妻子,遭遇接二連三孩子的出生及喪亡,又要悉心照管活下來的孩子們,又要麻煩照理漏雨的屋子,天色始終陰沉雨下不停,這樣終于支持不住而精神失常了。她最后到了臥床不起的地步。她的信仰是堅定的,但是到此也發(fā)生了改移,正如他所說,在某個重要的節(jié)點。他并沒有說明這個節(jié)點究竟在何處。他跟她一起祈禱。在這個家庭之中他究竟盡了多大的義務(wù)跟毅力這個我們無從知曉。他的妻子,曾經(jīng)是那么美麗的凱瑟琳.布朗,現(xiàn)在卻長年臥床不起,除了有一次令人動心的病情緩解,當時全家人都因為一場流行傳染病而躺倒。這時她從病床上勉強爬起來照顧這一家子人,不但毫無倦容而且悉心備至,仿佛那種力量與樂觀又回到了她年輕的時候,就像波士頓第一次深深愛上她的時候。每個人都恢復(fù)了,接下來據(jù)說她又躺倒在床。她活了很大的年紀,在這位牧師本人即將去世時她依然活著,我們真切地希望她到那時能從病床上站起來,不再居住在四面漏雨而是干爽的房屋之中,跟自己一些溫善的親戚們居住在一座富有文明的城市中。繼續(xù)保持她自己的信仰,而卻對其保持一定的距離,真心享受一下世俗真實生活的幸福,這是我們發(fā)自心底最美好的愿望。
她的丈夫從自己臥室的窗戶朝外布道,當他身體虛弱接近死亡不能到教堂里去,不能站在講經(jīng)臺上的時候。他勇敢而熱切地勸誡著別人,像以往一樣眾人聚集到窗前來聽他的演說,盡管外面還下著雨,熱情絲毫不減。
這荒涼陰郁的天氣,這命運多舛的生活,在任何外人看來都是再凄慘不過了。而只有從內(nèi)在的信仰的角度來看,才有可能感覺到那種始終不屈的斗爭所能得到的獎賞,那種對絕對正義的追求的沉醉,那種獲得上帝惠顧一瞬間的興奮之感。
這樣在我看來有些奇怪,那就是這位托馬斯.波士頓,就是威爾.奧發(fā)普每個主日聽他講道的那位牧師,在他年輕的時光里,也許還是這位牧師親自主持婚禮把貝茜.司各特嫁給了他。我的一位祖先,一位準基督徒,一位快樂的男性,一個白蘭地酗酒者,一個被人拿來下賭注的人,一個相信世上有神仙的人,要注定前來傾聽,而且深信不疑,這種嚴苛的譴責(zé)以及渺不可及的希望,這種罰大于佑的加爾文主義信仰。而且實際上當威爾在萬圣節(jié)前夕被精靈們追攆之時,難道他當時沒有開口呼求這同一位上帝的庇護,也就是波士頓呼求以讓他脫卻這肉身負累的這位上帝——以脫卻這份冷漠,這份猶疑,這份悲傷——以超拔他艱難執(zhí)著的靈魂?往事總是充滿著互相抵觸而模糊難辨的層層謎團,可能也只有今天所面對的重重難題能與比并,盡管我們通常不會這么去想。
當時的人們又是為何不能夠嚴肅地對待宗教,既然這份信仰里面當然有無可回避的地獄的存在,撒旦是如此之狡詐而且毀人于無形,能入天堂之人少之又少?然而他們這么做了,他們嚴肅地對待了。他們被召集起來為了自己所犯的罪坐在小板凳上,滿面羞慚不勝其情——通常情況是為了兩性方面,鄭重提到就作為通奸罪——當著整個會眾的面認罪。詹姆斯.霍格曾經(jīng)兩次被請到了那里,被責(zé)當?shù)財?shù)位未婚生育的姑娘與他有脫不了的干系。其中一個案情他不得不完全承認,另一件他則只是說可能與他有關(guān)。(就在大約八十英里以西的地方,在埃爾郡的墨其林,有位羅伯特.朋斯,比霍格要大十一歲年紀,也遭遇了與他簡直一模一樣的公開羞辱。)長老們在主日里挨門挨戶察看每一家是否按律不再生火做飯,而且他們粗礪的雙手時刻準備著伸入任何可疑的女子衣中,使勁擠壓一下她的乳房以確證沒有未婚而先育,因為只要有一滴奶流出她的奸情也就暴露了。然而最實際的情況是,這種時刻保持警惕的狀況被認為是必須的,以表明他們這些信仰者生命中原生態(tài)的自然本性所限,正如人們經(jīng)常會如此下斷論。一位長老在朋斯所在的教堂如此記述道“自從上一次的圣事以來只有26次的通奸犯發(fā)生,”聽起來好像這個數(shù)字的確是已經(jīng)往正確的方向跨進了一大步。
而且他們本性所受的限制也體現(xiàn)在信仰本身實踐的方面,甚至受限于自身思想所形成的困囿之中,受著有爭議或解釋上所引起的異議和困厄的局限。
這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與他們作為當時整個歐洲受教育水平最高的農(nóng)民這個因素有關(guān)。約翰.科諾克斯努力對他們進行教育以使他們可以閱讀圣經(jīng)。而且他們都能閱讀了,滿心虔誠卻滿腹饑餓,從而知曉了上帝的法律,了解了上帝精神的宏大構(gòu)建。他們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令人費解之事。與波士頓同時代的另外一些牧師們,紛紛抱怨說自己教區(qū)的教民如何如何好爭論,甚至連婦女們也這般如此。(波士頓本人并沒有提及這些,他只是難以自拔忙于對自己無休止的譴責(zé)中。)他們并不僅僅是數(shù)小時靜靜地坐在那兒接受講道,而是急不可耐地作為一種精神食糧來吸收,在他們的判斷之中好像這一生都卷入了一場漫長而極其嚴肅的爭議之中一樣。他們始終都在為經(jīng)文中某些教義或者節(jié)點而深感焦慮,而他們的牧師卻認為這根本不關(guān)他們什么事。這些事情只能依賴那些訓(xùn)練有素的人來加以解釋即可。然而他們決不肯這么做,而實際上那些所謂訓(xùn)練有素的牧師們,有的時候同樣也會做出一些有抵觸的解釋,與別的牧師們的結(jié)論差之千里而備受責(zé)難。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本來完整的教會分裂成數(shù)個支派,上帝的人們之間經(jīng)常是各不相讓甚至老拳相向,正如波士頓自己的糾結(jié)困苦所表現(xiàn)的那樣。或許這正是由于他是一個眾所公認拘泥于教條精髓之人,遵循自己難能避免的一些念頭而劣跡斑斑,這才使得他能夠長久呆在埃特里克這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如此長的時間,一直到死也未能被“傳導(dǎo)到”(這是人們當時的說法)一個相對而言比較安逸一些的地方去。根本原因也就在此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