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一座千年古城出產(chǎn)成語(散文)
一
我不敢使用“盛產(chǎn)”這個詞,用了就言過其實了。還因為,在河北省古城中,邯鄲才是盛產(chǎn)成語的3000年古城,而我說的正定,應該是序列其后的,也出產(chǎn)成語。若走進正定古城旅游,不帶回幾個成語,就不能對正定有更深的了解,只能算走馬觀“城”,是有遺憾的。
游過正定古城回來,朋友問帶了什么特產(chǎn),我說是成語。無不露出驚訝,中華文化,精彩博雅,無與倫比。
是啊,到埃及金字塔旅游,我們可以把金字塔放在夢中,但帶不回“金字”,金字,是一種形狀,是法老文化的尊貴。
正定古城是以距今1600余年的古城墻而稱古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時光成就了智慧,造出了很多的成語典故。據(jù)說,有1500個成語是與正定有關的,《漢語成語詞典》收錄成語15000條,正定以一座縣城的文化力量進入其中,竟然占了1/10,可謂天下奇觀。
我到正定,有過攻略。所以站在正定古城南城門“三關雄鎮(zhèn)”的題額前,就揣摩這四個字是否是成語。原諒我急于收獲正定的特產(chǎn),我性急了些。原來不是,但與成語有關。
有個成語叫“柔遠鎮(zhèn)邇”,莫非就是這等樣子?這個成語為文學家陸機所造,三關雄鎮(zhèn)對他的表達是否有過影響,不知。始建于北周的正定古城,先于陸機的西晉時代。一個“鎮(zhèn)”字,顯示的是威武,一個“柔”字惠及千里。成語揭示的是“雄鎮(zhèn)”與和平安寧的關系。一城不夠堅固,不夠強大,何以威懾?中華智慧,不在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于威懾遼遠。先人留下的智慧,于今依然散發(fā)著光芒。
站在城門下,我想到了趙人趙佗,他是正定人,曾為南越王,自立“南越武帝”,漢文帝派人安撫,他解釋說“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于今有了成語“聊以自娛”,這種態(tài)度,將一場問罪化為輕松面對。這智慧,豈是一個能屈能伸,政治的嚴肅,被他一語弄成了游戲。于是,規(guī)則和法度就變成了笑話。
正定古城古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厚的文化,來正定,就是赴一場文化盛宴。
二
正定古城的結(jié)構(gòu)很特別,堪稱城墻標本。在城墻城門設計上,分為月城、甕城和里城,門內(nèi)藏秘境,蘊攻守之要義。我自古城南門入,先走月城,彎彎折折,半月形狀相接,沒有城墻棱角,皆呈圓弧狀。進入甕城,城內(nèi)地面開闊,四圍皆城墻,一大片空地被圍在中間,舉首是城墻的垛口和射箭的箭孔,城墻之上是城樓,曰“陽和樓”。迅速登城,有游人指指點點說甕城,破防之敵進入,可“甕中捉鱉”。這也是這個成語最初的來源。
在我的印象中,甕中捉鱉之“甕”是類似今天的陶瓷壇子,詞典的解釋也如此??颠M之的元雜劇《李逵負荊》就唱“管教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而且做是手勢就是伸手入壇做捉拿的樣子??烧ㄈ苏J為這“甕”就是正定古城的甕城,所謂的“鱉”是比喻破防而入的敵寇。敵寇攻入,可以關閉月城門和甕城門,困敵于甕城。無法考究,正定古城要比元雜劇的出處更早?;蛟S,我們對成語文化的探究還有偏狹不足,從這個角度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其探究永遠不能說是見底了。在冷兵器時代,這是多么精彩的軍事智慧,甕中捉鱉,也啟迪了后來的伏擊戰(zhàn)術(shù),留下了多少精彩的戰(zhàn)爭史話。
游覽正定,不能撇開正定的十大著名寺院,這些寺院,不但有著精美壯觀的寺建,也深藏著歷史典故。
要懂得成語“當頭棒喝”,一定要走進正定的臨濟寺,這座寺,在中國佛教禪宗“臨濟派”的發(fā)源地,或許,就是因為當年的義玄禪師的“受禪”之法奇特,而讓這座寺廟遠近聞名。
這位禪師在接引學僧時,堅持不對其提出的問題做正面回答,而以棒擊的方式,督促學僧自悟禪境;“喝”則是大喝一聲,促其頓悟。禪師的禪風可謂獨到,留下了“單刀直入,機鋒峭峻”的鮮明風格。據(jù)說,日本的僧人榮西曾兩度臨寺學禪,并將“當頭棒喝”的傳教方式帶到了日本。站在臨濟寺的澄靈塔前,我未聞晨鐘暮鼓,仿佛聽見了當頭棒喝之聲。想起中年時期一度追劇《聰明的一休》,劇情里總是有“當頭棒喝”一段作為一集的結(jié)束動作。中華文化,有著超強的傳播力和輻射力,只要對中華文化有過深入學習的人,就不會膚淺和狂妄,都懂得,只有在中華文化的土壤里,才會找到種子的根基。
當頭棒喝,成語發(fā)展至今,依然在使用,其促人警醒的意義,很鮮明,“棒”擊則沒有了,皮肉之苦就免了,而“喝”的意義被強化,大喝一聲,振聾發(fā)聵,對執(zhí)迷不悟者,還是很有效的手段。一座寺廟,能夠留下如此文化,不能不感謝這位義玄禪師,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受禪方式。
這里涉及“問”的學問。在儒家看來,應該是不恥下問,強調(diào)的是向不如己的人學習。但并不告訴我們何時該問,估計對“問”是有著很鼓勵的態(tài)度,所以出現(xiàn)了“學問”一詞。而臨濟派佛禪一直推崇義玄禪師的做法,據(jù)《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記載,德山禪師也告誡弟子“問即有過,不問猶乖”。意思是提問即有錯,但不提問更非妥當。看來,這個“問”,還真是的有學問。
不管怎么說,當頭棒喝成語包含的猛然喚醒之意,對打破混沌狀態(tài),是有著特別的意義的。
還要感謝這位義玄禪師?,F(xiàn)在的年輕人談戀愛,追求的一種愛的境界就是“心心相印”,也出自他的禪學。這是臨濟寺禪宗之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強調(diào)的是通過心與心的交流與契合來領悟佛法的真諦,禪宗不依語言,以心印心,契合無間。
心心相印的世俗意義,已經(jīng)超過了佛禪意義。佛禪無印,有的卻是“心印”,如今在婚姻儀式上,往往男女兩手相扣,做一個心的形狀,就是“心印”。
我也佩服一些商家,居然也打出了“心心相印”的品牌,有一種抽紙,提取了紙巾的溫柔特點,也將美好的感情境界傳遞給我們。盡管佛教文化已經(jīng)被剝離,但世俗的情感注入到一張紙,使生活走上了文化的軌道。用紙的人,每一次抽一張,仿佛是抽取了一張溫柔……
三
有個成語叫“偷梁換柱”,起初并不這么說,而是說成“抽梁換柱”,且也沒有了玩弄手法,以次充好,以假代真的貶義。
走進正定古城的天寧寺,站在寺內(nèi)的凌霄塔前,我感嘆其千年不坍的“塔壽”,始建于唐咸通初年,即公元860年,距今已有約1200年的歷史。其實,在漫長的時光里,這塔并非沒有遇到垂危的命運,而是應該感謝一個叫“懷丙”的和尚。他是北宋時期人,在他入寺修禪時,凌霄塔的中心柱子已經(jīng)朽壞,塔身發(fā)生了嚴重的傾斜。懷丙讓眾人不要靠近,獨自入塔,將一根嶄新的中心柱換下了那根朽壞的柱子。塔外的人,只聽見斧鑿錘擊之聲,不久,懷丙扛著那根殘柱走出塔門。這就是偷梁換柱的典故。這個典故很神奇,簡直就是巧奪天工。
需要說明的是,扛著柱子,今天無法想象,被“抽梁換柱”的那根柱子我看了,一人之力是扛不動的。敘述這個故事的人,應該是用傳奇話本的手法,屬漫畫式的夸張。
至于他到底是怎樣“抽”下原梁,“換”上新柱,不得而知。面對寺內(nèi)懷丙的介紹,我覺得他首先是一個工程學家,而非是和尚僧人。時代發(fā)展至今,現(xiàn)代技術(shù)的廣泛運用,“抽梁換柱”已經(jīng)不是什么難事了,就是整幢大樓都可以平移到新地址,換梁換柱,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或許,大學的建筑工程學這門課程里有這樣的建筑史章節(jié)介紹,中華文化寶庫,有取之不盡的寶物和技術(shù),我覺得如今把“基建狂魔”這樣的稱呼給中國的基建人,一定也懂得中國基建的歷史底氣。其中,有精辟的工程力學、結(jié)構(gòu)力學、工程美學等知識,現(xiàn)代醫(yī)學的骨移植技術(shù),心血管搭橋技術(shù),也一定參考了早期的工程學技術(shù)理論。懷丙也是出色的工匠,若在今天,他也一定在我們的“大國工匠”之列里。
在《孫子兵法》里確有一計就是“偷梁換柱”(三十六計之一),那段“替父從軍”就是實例。我想懷丙和尚也一定是從中國軍事古跡中找到了思路。文化對于生活,總是起著滲透性的影響,有質(zhì)量的審美,一定是有著文化底蘊的。眼前的塔名“凌霄塔”,之所以“凌霄”,并非是言其高聳入云,起初應該是宣揚佛法之功,今天來看,還是凌霄一塔,它承載著中國人的智慧,更是高聳奇絕。
懷丙,是北宋時期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人,他的俗名,他的籍貫,他的生卒年,至今不祥。但他的名字留在了這方佛塔上,留在中華建筑史上,也載入了中華文明始史中。不是名字可以不朽,而是精絕的技藝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財富。
四
正定,是一個很懷舊念舊的城市,曾經(jīng)在這里出生的人,曾在這里流連的名人,為官的名流,都有他們的安息地。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趙云,就有趙云廟。他也為我們留下了成語,如忠肝義膽,單槍匹馬,渾身是膽,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拔趙易漢,偃旗息鼓……
這是正定人的驕傲,已經(jīng)形成了“趙云文化”,這些成語,是趙云文化的一部分,每一個成語,都是一段傳奇,一段風流形象。
出將入相的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就是正定人,他留下的成語也是璀璨如珠。斷齏畫粥,便是其中之一,宋·釋文瑩《湘山野錄》載:“范仲淹少貧,讀書長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經(jīng)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數(shù)十莖啖之,如此者三年?!奔邑毝W,范仲淹堪稱典范。由此,我們可以口述多少苦學的成語——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焚膏繼晷……
成語是什么,是以其最為簡潔的語言方式,表達一段典故,是中華文化特有的遺傳,而且成語至今還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現(xiàn)代語言中,依然發(fā)揮著傳情達意的活力。
我覺得,一定有人為探求那1500多個成語而專門走進正定,住在正定。正定是古老的,正定又是精彩活著的城市,一座千年古城,出產(chǎn)了那么多成語,真的是令人羨慕,令人向往。
一座城市,一個人,要留下什么,都不是刻意的,是經(jīng)過時光的過濾,沉淀,才有了那四個精彩的字。
做正定人很幸福。如果遇到農(nóng)閑,每天晚上,一家人坐在炕頭上,每夜說一個成語故事,也可以說到1500個夜晚……那就破“一千零一夜”的典故了。
如果我能夠在正定中學教書,一定設計一堂課,學習來自正定的成語,走遍古城,感受精彩的文化之光。
不要以為正定的成語列在邯鄲之后,處于第二的位置,就不值得標榜了。想想,天下第一泉在濟南,天下第二泉就在無錫。無錫人的“第二”,其精彩故事也不亞于濟南的“第一”。正定出產(chǎn)成語,大約就像無錫的“第二泉”,文化之泉汩汩而出,蹲下來,掬一抔,有厚味,很甘醇。
2025年1月3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